-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青岛市市北区宁夏路街道位于市北区南部,面积1.43平方公里,人口1.48万户,3.95万人,辖设6个社区,具有居民小区多、老旧楼房多、弱势群体多、矛盾隐患多等典型老城区特点,街区社会管理服务难度较大。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以社区网格化服务与管理为抓手,探索实践“蜂式”服务工作法,依托“蜂式”数字化服务平台,细化管理空间,量化服务对象,强化资源整合,优化服务流程,全力推动社区服务与管理由分散向集中、由硬件向软件、由粗放向精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依托信息化支撑,搭建数据库,实现网格式分组、精细化管理
借鉴蜜蜂“辛劳酿蜜,从不奢取”、蜂群“分工明确、团结协作”、蜂房“结构紧密、相互依托”等特点,街道建立了“建蜂房、组蜂队、做工蜂”为主要内容的“蜂式”服务模式,形成了“小蜂房、大服务”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网络。
一是依托党组织建“蜂房”。借鉴蜜蜂及蜂巢的特点,依托已建立的60个党支部,按照地缘相近、人文相联、利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以150—300户为一个单元网格,将辖区划分为66个单元网格即“蜂房”,建立起街道“蜂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党组织—蜂队(党支部)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每个‘蜂房’都有党组织,每个居民都有人服务,每项任务都有人落实”,从组织体系上解决基层管理与服务中“主体缺位”和“管理真空”问题。
二是依托骨干组“蜂队”。变“条块分割”为“条块联动”,为每个“蜂房”配备一支专群结合、社群结合的“蜂队”,为“蜂房”内的群众服务。每个“蜂队”由党支部成员、街道干部、社区干部、楼组长、民警和志愿者各1名组成,党支部成员担任第一责任人,按照“一岗多责”要求,充分践行“一格六员”职责。推广镇江路44号等小区的自治经验,以“蜂房”为单位引导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工蜂”示范作用,带动积极性,不断增强蜂房管理的有效人力,形成了“人人管蜂房、人人享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是信息化管理筑“蜂巢”。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普查、房屋征收等重点工作,为社区的管理服务不断加压,亟待打造责权明确的制度平台、协调联动的工作平台和信息共享的数字平台。在此基础上,街道开发了“蜂式服务工作平台”——“蜂巢”系统。系统采取以房管人为原则,将辖区房屋、户籍、流动人口、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信息都纳为管理目标,每一套房屋中的服务目标都对应唯一性的十一位编码。辖区所有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等信息资料实现了“逐户建档、随时调用、全面共享”。通过建立“蜂巢”系统,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反应,推进社区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针对性。
四是培育服务文化聚效应。面对社区纷繁琐碎的事务,巧鉴蜂群不嫌花小蜜散,勤于劳作采摘,巧于加工治理的劳作精神,形成以“主动‘找’事畅渠道,为民议事解难题,倾心办事促和谐”为原则的自主奉献型“蜂式”服务文化。随着“蜂式”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蜂式”服务文化精髓将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引导居民爱心传递的正能量,扩大公民参与,整合服务资源,实现“蜂式”集群服务效应。
二、整合一网式资源,完善联动机制,实现事务分类办结、服务效率提升
街道通过贴心入户、整合资源、流程设计、链接开发,探索出了一套主动“找”事、民意畅通、社会参与、科学有效的服务机制,使服务过程有章可循,服务效果事半功倍。
一是“零距离”走访调查,户情渠道时时畅。“蜂队”按照2人一组的形式对“责任蜂房”家庭进行每年2次的集中走访,为有针对性的管理服务摸清底子。通过发放《民意需求调查表》、《便民服务联系卡》等,掌握到访家庭的基本情况,宣传政策法规并收集意见建议。建立重点人群重复走访制、约访制等,实现“随时访、重点访、应访尽访”。目前已对80%以上家庭进行了至少1次走访,搜集合理化诉求建议600余条,完善户情档案1.4万余份。
二是“社会化”统筹合作,服务项目样样全。将“蜂式”工作法延伸至企业和社会组织,成立了“社区服务组织联合会”,吸纳了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会为会员单位。开展以“社区党建联做、基础设施联建、公益事业联办、群众文化联兴、社会治安联防”为内容的“五联共建”活动,先后与12349便民服务超市、“海之韵”法律服务所、“颐康关爱长者服务社”等合作,提供残疾人关爱、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法律维权等30余个服务项目,将为民服务工作社区“独唱”变为社会“大合唱”。
三是“议事型”为民帮办,分工合作事事通。“蜂队”对“蜂房”的服务需求按照复杂程度分类处理,健全了网上登记、汇总、分析、分流、督查机制。简单问题由社区“即时处理”,并建档立卡实行“痕迹化”管理。一般问题通过召开“党员(民主)议事会”的方式分工办理,7日内进行反馈,办结后公示,并接受当事人评价,做到“议事有程序,办事有效率,完事有评价”。复杂问题由社区党(委)总支通过信息平台上报街道“蜂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蜂办”),“蜂办”通过“进程督查”模块迅速分解至责任领导和相关科室包办,并按照时间节点提醒、推进办结,重大问题提交街道党工委会研究解决。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召开“党员(民主)议事会”60余次,先后解决安装防盗门、邻里纠纷、停车、供热、排水等问题170余件,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三、增强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容,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群众满意度提升
街道将“蜂式”服务法逐步完善为覆盖广、触角深、层次明、作用全、效果好的“蜂巢”体系,拓宽了为民服务半径,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需求。
一是矛盾纠纷不出“巢”。注重源头预防,综合司法、信访、民政、法律服务所等力量,对走访了解的各种纠纷及时进行排查调处。运用提前介入法、法律援助法和亲情关怀法,完善以联席会议、交办督办、领导包案、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成立了“郭主任调解室”等6个品牌调解室,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工作开展以来,共调处矛盾纠纷67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5%以上,其中由“蜂队”队员调处成功的达40%。
二是便民服务一站齐。把“蜂房”作为服务群众的“责任田”,倡导“邻里看一看、政策谈一谈、困难帮一帮、风气管一管、好事夸一夸”的风气,由“蜂队”队员联系“蜂房”群众与服务资源,开展为民代理服务。配置了工具齐全的“便民工具箱”;成立了“百事帮”服务队;周末将“便民直通车”开进楼院,提供理发、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组织160名志愿者成立“5060”养老接力队伍,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回访制度。目前已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三是就业服务帮到底。对“蜂巢系统”所登记的就业困难家庭给予特别关注,组织热心群众及驻街企业成立帮扶志愿队,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四送”活动。“蜂队”队员轮流通知“责任蜂房”内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并定期走访慰问,跟踪了解他们的当前状况,帮助他们享受政策、参加技能培训及各类招聘活动。工作开展以来,辖区2100余人实现了就业创业或灵活性就业。被帮扶人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形成了互助互爱的良性循环。
四是重点人群抓管控。通过走访掌握各类重点人群的具体情况,逐一匹配工作力量,落实针对性措施,实现管理无盲点。推行“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对“法轮功”人员实行“八包一”责任制,分别建立档案,进行亲情感化,成功转化了5名原重点人员;对45名刑满释放人员和5名社区矫正人员分类施教,引导其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