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外来人员不断增加,街道所承担的服务管理职能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要求更加细致,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因此,街道从创新社会管理入手,强化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探索推行了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管理社区、维护稳定的能力。
一、党建引领,创新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1、完善组织网络。社区(街道)党工委依托社区“1+3”(社区党工委、行政党组、居民区党委、综合党委)领导体制,发挥行政党组的联动作用,做实对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双重管理”;发挥居民区党委的具体组织实施作用,从纵向上构建起楼组—块区—居民区—街道四级网络;发挥综合党委的社会动员作用,从横向上建立起覆盖到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队等各类组织的工作载体,整合区域内各类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
2、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个月召开视频会议,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召集相关联动单位,会商协调一些急需解决的综合性复杂问题;就重大工程建设等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街道办事处和相关施工单位等共同参加,妥善处理群众意见。建立居民区现场办公会制度,邀请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列席,倾听居民区在市容、维稳、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和管理难题,制定分类解决方案;建立电子走访日志制度,在坚持“凝聚力工程”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四百”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依托区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开发服务管理各类人群的电子走访日志应用功能,提高对重点人群、特殊人群走访和服务的规范性、针对性;建立逐级评议制度,社区(街道)党工委对居民区党组织进行评议,居民区党组织对党员进行评议,居民群众对街道、居民区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工作人员内部开展自评互评。
3、搭建服务平台。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契机,提升街道联动处置中心功能,将社区服务与街道行政管理流程相结合,联动协同、高效处置。按照“一口受理、协同处置、绩效评估”的原则,对外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一口受理小区环境、消防、治安等7大类36项事务以及家政、维修、文化、环保等8大类112项服务,为网格化服务提供了解反映诉求—回应解决问题—绩效考核评估的信息化平台支撑。比如,联动处置中心接到居民关于新华路329弄弄口地面电线外皮破损裸露,一旦积水将大面积漏电,可能给居民进出带来安全隐患的报告后,面对天气预报短时将有强降雨的紧急情况,迅速调动工程作业单位赶到现场快速处置,2小时内及时排除险情。
二、社区共治,整合优化网格化服务资源。
1、多方参与,共建共享。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以“凝聚力工程”分会为载体,以健全“六大机制”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共治格局,提高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2、资源整合,双向服务。成立新华社区法人服务中心,通过“同城互助网”平台,整合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中心新华分中心、社区工会等部门资源,为社区企业、楼宇物业公司及企业骨干提供网格化服务。同时,针对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推动社区单位服务居民。比如,针对梅安老式公房物业管理缺位问题,吴安物业公司成立“应急志愿抢修队”,主动承担了无物业管理小区应急抢修任务;中国电力等4家社区单位集资35万,整修新华路185弄弄堂道路,解决弄堂内学校学生和居民车辆出入难问题;在新华路445弄、法华镇路924弄房屋征收工作中,街道党工委一手搀两家,发挥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优势,既代表居民反映诉求,又配合征收单位做好居民的工作,目前征收工作进展顺利。
3、居民自治,自我服务。不断深化“俞静居民区社群工作室”、“蓉之林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室”、“君慧心理咨询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心理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面对老洋房、旧小区物业管理缺位难题,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整合居民骨干力量,搭建“葫芦缘议家社”、“快乐下午茶”、“弄堂自治小组”、“心理慰藉志愿团队”等居民自治组织平台,共同商议小区的治安防范、环境治理、纠纷调解等事务,共同致力于和谐家园建设。街道大力推进“老年人互助服务睦邻点”建设,通过在有条件的独居老人或纯老家庭家中设立睦邻点,为社区老人提供“话有地方讲、心事有人听、困难有人帮”的互助平台。
三、深化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
1、注重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完善社区服务格局。线上加快网上生活服务中心建设,利用社区网站平台开设网上生活服务中心,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实体的基础上,为社区居民提供包括公共服务、家庭服务等内容的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服务点评等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线下拓展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功能,完善“一中心、一队、八点”工作机制,建设好一支稳定、优质、灵活、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便民服务队伍,规范8个便民服务点的点位服务管理,及时解决社区居民群众的各类生活需求。通过现场受理、电话受理、网上受理,为社区居民构建集生活服务中心、电话热线服务、网上自助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服务格局,满足社区居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2、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方便社区居民群众办事。规范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一门办理、一口受理、一头管理、全年无休、全市通办”运作模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帮困救助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三规范”,即在帮困金、救助金等经费发放程序上规范操作,在政策告知、资金运用、服务对象信息更新等方面规范管理,在受理、审核、审批过程中落实信息公开,规范监督,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坚持每周到居委会走访,送政策、送服务上门,从“等上门”变为“找上门”。利用外部资源,邀请市、区相关部门专家为工作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及文明礼仪等培训;主动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市民巡访团成员进行明察暗访,召开各类服务对象座谈会,加强群众监督,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
3、注重政府托底与社会组织参与相结合,落实幸福养老各项指标。做实为老服务项目,进一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助餐点(5个)、老年人互助服务睦邻点(38个)的服务功能,为社区老人提供集生活服务、健康保健、精神文化于一体的为老服务;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度,积极发挥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的作用,通过无偿、低偿等形式,共同为社区老人开展“金色护航站”、“金色晚霞”、“金色暖流”、“老伙伴计划”、幸福养老“伴管家”、“老年人互助服务睦邻点”等社区为老服务关爱项目,满足社区老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使生活在新华社区的老年人真正感受到幸福。
通过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实现“小社区大服务”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将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管理格局,从而实现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