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新安街道是深圳市宝安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毗邻前海新区,面积30.9平方公里,下辖22个社区、23个居委会。自1994年设立街道以来,新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潮、打工潮和移民潮,巨额资本、大量人口、海量信息、先进技术快速涌入,短短20年间完成了由农耕地区、工业化地区、后工业化地区到今天的国际化、现代化核心城区的发展变迁。今天的新安,管理人口80万,年创造GDP339亿元、税收67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3%。
新安的社区也有快速演化的历程,20年间经历了从血脉邻近的农村社区、到打工者涌入的乡村社区、到生人邻居的移民定居社区的变化。今天,新安社区呈现以下特点:人口众多,大社区超过6万人;生人社会,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流动频繁,户籍人口仅占1/5,租户进出频繁;经济繁荣,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活跃;快速发展,大量旧改项目、产业升级项目驱动社区快速演变升级。
新安街道把抓好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重点抓五项工作。
一、规划社区建设,着力破解社区情况复杂、建设无从抓起的难题
新安面对快速发展的社区,居民关系复杂、服务需求多样,各社区之间差异很大,首要问题是明确社区应该怎么建。2003年,我们提出了“安全放心、优美舒心、方便称心、互助热心、人人开心”的和谐社区建设目标,按照坚持自治方向、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划了“初期新型社区培育、中期现代社区发展、远期自治社区完善”三个阶段社区发展目标。第一阶段,把辖区划分为22个社区,完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的设置,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编订和完善管理和服务职责,先把社区管起来,把社区零乱变成管理有序。随着产业、人口和建筑的发展,社区发展迈入第二阶段,我们强化社区专职队伍,建设社区文体休闲、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持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随着产业高端化,高素质移民持续住进现代化楼盘小区,我们引导社区尝试第三阶段目标,引导居民商议社区事务,鼓励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承接政府职能。另外,我们对社区建设大力投入,每年向22个社区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其中包括人员经费、工作经费7000多万元,社区设施建设、维护、活动经费3000多万元。
二、创新社区党建,着力破解社区组织松散、号召力不强的难题
新安辖区既有央企、民企和大型外资企业,也有上级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社区与驻社区单位沟通联系少,并面临级别不对等的问题;另一方面,有的单位想参与社区事务又缺乏渠道无从下手。为此,2006年4月,我们尝试在宝民社区成立广东省首个驻社区党委,将社区内互不隶属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组建为一个新型联合党组织,由各单位党组织选出党代表,由党代表选出党委委员,定期召开党代表大会和党委会,就社区党建、社区公共事务民主决策。驻社区党委有效整合辖区内党组织及其党员的力量,动员和组织各单位支持和参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阵地建设,形成了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2009年4月,我们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在文汇社区成立广东省首个党代表工作室,定期组织各级党代表在社区接访、走访,并让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既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也树立了党员在社区的形象。目前,驻社区党委、党代表工作室已在街道22个社区实现全覆盖,这一做法已在广东省全面推广。
三、坚持文化引领,着力破解外来人口多、生人社区的难题
新安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社区基本属于“生人社区”。如何让“生人社区”过渡到“熟人社区”,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提防心理,提升信任度、增强归属感。2007年,新安在深圳市首先举办“社区邻里节”,开展邻里相认相识活动,这一做法在全市得到推广。2008年,我们率先在全市开展“社区文化年”活动,组织居民唱响“社区之歌”,让居民自编自导自演“一社区一台戏”。目前,新安社区文体队伍150支,年参与居民约10万人次。我们在劳务工集中的社区修建灯光篮球场、青工图书馆等一批文体设施,每年举办“青工文体节”、“十佳劳务工表彰”等活动,同时将他们的父母、子女接到深圳参观,培养他们对新安的家园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搭建社区慈善救济网络、营造关爱文化氛围,拉近邻里之间的心灵距离。2007年10月,我们在翻身社区成立广东省首个社区慈善帮扶协会,既“救穷”又“救急”,善款100%用于社区受困者,透明公开,辖区企业、居民踊跃捐款。2009年,我们实现全部22个社区慈善组织全覆盖。2012年,我们成立街道一级慈善帮扶促进会,构建了新安“1+22”慈善帮扶体系。我们还开展“一十百千万”募捐、爱心月月捐活动,建立小额常态募捐机制;联合社会民间慈善机构扶贫济困,评选表彰辖区十大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近年,我们已募集善款和物资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救助了900多困难居民,“一家有事、大家互助”已成为新安居民的共识。
四、完善治理结构,着力破解政府负担过重、社区职能过多的难题
随着政府管理职能不断下沉,社区职能多达一百多项,居民群众需求也不断增长。如何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把政府从大包大揽中解脱出来?
一方面,我们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引导其主动承接部分公共服务职能,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如新安有出租屋18.7万间/套,租住人员约60万,过去业主和二房东只收租不管理,治安、消防、卫生差。我们在出租屋较多的社区成立出租屋业主协会,让出租屋业主参与进来,互相督促履行消防、治安、计生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使出租屋发案率同比下降了80%。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我们在社区成立“药品经营者协会”、“烟酒茶行业自律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行业自律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我们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组织,目前新安有注册社区社会组织118个、非正式活动团体100多个,从业人员达1800人。
另一方面,我们探索通过购买社区服务减轻政府负担。2011年4月,作为深圳市首批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的平台,我们成立了海裕社区服务中心,聘请12名专业社工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养老助残等10多项专业服务。到今年年底,新安将有10个社区购买共70名专业社工服务居民。
五、推动社区自治,破解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供给不足、居民参与不够的难题。
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成本高、居民认同度低,也不能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一方面,我们出台政策培育社区自治。2012年10月,我们举办“善治之路—新安社区建设论坛”,根据马学理、丁元竹等一批全国知名社区建设专家对新安社区发展的提议,2013年,我们以街道党工委1号文件形式下发《新安社区自治年的意见》,并配套印发《实施方案》,引导各社区、各部门培育社区自治。
第二方面,我们挖掘社区“领头人”,建立群众人才库。我们摸查社区有文艺才华、热心社区事务、有组织能力、有影响力的居民,对130名群众“领头人”培训,引导他们把身边的居民活动团队组建成各类功能的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第三方面,我们盘活社区组织,激发社区活力。缺乏活动经费是多数社区组织面临的问题。我们设立“社区建设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具有公益性、创新性、实效性、参与性、持续性的社区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后,我们给予资金支持。“民族之家”“社情民情观察员”“孝感文化”“小候鸟夏令营”“家庭教育服务队”等几十个由社区组织、社区群众组织开展的项目,调动了居民广泛地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社区教育、社区议事、社区管理等社区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