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全国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年启动仪式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3年年会
快乐志愿 随手公益 以平凡小事显人间大爱
来源:哈尔滨市道里区
近年来,道里区抓住全国学雷锋志愿活动的有利契机,不断促进全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充分挖掘、整合优势,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建成了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成效明显的志愿服务接力模式,逐步形成“快乐志愿、随手公益”的全民互助服务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志愿服务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的管理之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全国为老服务示范城区、全国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城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荣誉30余项;先后接受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中纪委副书记李玉赋,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铎,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等国家和省、市领导到我区调研指导社区建设工作百余次,并给以高度评价。
一、建立专业队伍,搭建志愿服务广阔平台
根据已故老党员王殿海的名字命名,道里区成立了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历经10余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道里区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总队、街道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支队和社区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层级网格化服务模式。全区现有志愿者队伍500余支,志愿者13万人,占全区人口数的14.1%。一是以常态化的服务理念引导社区志愿活动。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是道里区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文明大行动”、爱国卫生运动、义务植树等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绿化美化家园;志愿者“文明交通行动”宣传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引导文明乘车;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文明窗口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便利服务;“平安志愿行动”服务哈夏会、哈洽会等大型活动;“学雷锋纪念日”、“公民道德日”等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居民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以“持续性、常态化”为项目管理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与方法组织培训志愿者,实现了社工与义工共商共举,开创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二是以完善的组织机构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成立道里区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研讨办公室,通过研讨办公室这个平台,定期召开殿海社工志愿服务研讨会,商讨志愿服务方案,协调志愿服务时间,为志愿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建立不同类别社工志愿服务队伍,如义助服务队、义教服务队、义宣服务队、扶孤服务队、尊老爱幼服务队等,重点在政策宣传、调查研究、法律咨询、文化教育、环保卫生、扶贫助困、爱老养老、护幼助残等方面开展社工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我们实现了将社区志愿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结合在一起,既方便了居民生活也为志愿者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机会。三是以专业的理论和技巧走出区别于其他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创新之路。在充分调查掌握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王殿海志愿服务队结合社工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工互助理念、社区教育方法等理论知识,搭建出了一个平等、互动式、共同成长的社区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全新的视角和模式帮助社区中有困难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社工参与社会事务、救助服务的经验,增加市民对社会工作专业志愿服务的认同,最终实现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目标。
二、完善志愿服务架构,奠定志愿服务良好基础
完善的服务架构是志愿事业的基础。为此,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把社区志愿事业的重点放在运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搭建志愿服务网络上,为志愿服务持久、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一是编织组织网络,形成有效支撑。以高校社会工作方面专家学者提供的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及相关经验为依托,以各街道党委、社区党委为班底,充分吸纳辖区内有志愿意向的优秀人士进入社区志愿服务队管理机构,同时,借力“网格化”管理模式,把社区志愿者纳入网格内进行管理,义务担任社区网格“五大员”,即联络员、监督员、宣传员、协管员、传递员,使志愿者遍布社区每个角落,志愿服务结合社会工作具体方法科学地延伸到各庭院、楼道、家庭,在全街实现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全覆盖,也使志愿者能够零距离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在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联姻共建单位,形成有力牵动。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五联”共创活动,整合辖区单位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在维稳创安、环境整治、帮扶结对、帮残助残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三是牵手外埠组织,形成有益补充。为解决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有力组织支撑问题,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总队将省内最具影响的专业志愿服务机构“城市之间”义工联盟总部引驻社区,近万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全面壮大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力量。与辖区外的社会单位建立起友好“外交关系”,哈尔滨科技学院、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定期选派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目前,社区形成了专业志愿服务机构与社区自主组建志愿队伍的补充互动。
三、创新志愿服务载体,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如何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是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的关键。为此,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在创新载体平台上下功夫。一是立足实际需求,拓展志愿服务项目。除传统的义务巡逻、环境监督、扶贫帮困等志愿项目,各社区志愿服务队针对居民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实际,引导志愿者与需要帮助居民签订个性化帮扶协议,推出了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的“六助”个性化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同时,开展了“七百”、“十送”、“八个一”等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千名志愿者与社区孤困老人结对子百余个。抚顺文化艺术中心的12支1000多名文艺志愿者利用以“哈尔滨之夏”为契机,在社区庭院、广场为社区居民群众义务演出百余场文艺节目,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为创新社会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立足社区功能,打造志愿服务主阵地。王殿海社工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中心社区的 残疾人文化活动室、康复室、医疗室等50余个功能室开展义务老师、辅助康复、义诊等志愿活动。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330”小课堂、“四点半小课桌”看护学生,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照顾难题;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老师为社区居民上亲子课、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免费义诊等;东北林业大学法学院的广大师生,利用中心社区的法律诊所,为全区的社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服务。三是立足整合资源,凝聚各方服务力量。通过王殿海社工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十个一”、值班书记等载体,引导党员参与到庭院管理、扶贫帮困等服务中;通过“百姓讲坛”、“四老论坛”、创建特色楼道、庭院为载体,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加入志愿服务行列;通过成立“外来务工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爱心商服联盟”等形式,动员辖区单位和外来务工者参与社区公益活动;3000余名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我做社区小主人”、“娃娃楼长”等活动,走入社区、庭院和家庭,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社区公共管理,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四、建立志愿服务机制,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充分调动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是抓好志愿事业的根本所在。为此,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建立三项机制,激发各方面力量为社区志愿事业出力,使社区志愿服务永葆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登记机制,壮大志愿队伍。对每一位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对象进行详细登记建档,促进了志愿服务有效接续、不断档;按照志愿者的特长,组建起以服务内容命名的500余支队伍;与2040家地区单位签订志愿共建服务协议,成立了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医疗卫生、远程教育等企业志愿队伍70余支。二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激发志愿服务动力。推行“千分制”考核机制,在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总队的建议下,把志愿服务纳入到考核中。王殿海社工志愿者服务总队始终坚持“每月一查、半年一评、每年一考”的考评方式,加强了对签订志愿服务协议的志愿服务质量的信息反馈和监督回访,有效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改进。三是发挥典型引带作用,扩大影响力。深入开展“感动道里百颗星”评选活动,拟定的十个类别百颗星志愿队伍和志愿者占30%的比例,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总队积极推荐社区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队伍参评,使社区志愿事业在作表率、比贡献中长足发展。在今年的评选活动中,王殿海志愿者服务支队有100支队伍、1000名志愿者、180家共建单位获得荣誉称号。
一、建立专业队伍,搭建志愿服务广阔平台
根据已故老党员王殿海的名字命名,道里区成立了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历经10余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道里区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总队、街道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支队和社区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层级网格化服务模式。全区现有志愿者队伍500余支,志愿者13万人,占全区人口数的14.1%。一是以常态化的服务理念引导社区志愿活动。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是道里区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文明大行动”、爱国卫生运动、义务植树等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绿化美化家园;志愿者“文明交通行动”宣传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引导文明乘车;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文明窗口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便利服务;“平安志愿行动”服务哈夏会、哈洽会等大型活动;“学雷锋纪念日”、“公民道德日”等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居民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以“持续性、常态化”为项目管理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与方法组织培训志愿者,实现了社工与义工共商共举,开创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二是以完善的组织机构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成立道里区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研讨办公室,通过研讨办公室这个平台,定期召开殿海社工志愿服务研讨会,商讨志愿服务方案,协调志愿服务时间,为志愿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建立不同类别社工志愿服务队伍,如义助服务队、义教服务队、义宣服务队、扶孤服务队、尊老爱幼服务队等,重点在政策宣传、调查研究、法律咨询、文化教育、环保卫生、扶贫助困、爱老养老、护幼助残等方面开展社工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我们实现了将社区志愿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结合在一起,既方便了居民生活也为志愿者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机会。三是以专业的理论和技巧走出区别于其他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创新之路。在充分调查掌握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王殿海志愿服务队结合社工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工互助理念、社区教育方法等理论知识,搭建出了一个平等、互动式、共同成长的社区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全新的视角和模式帮助社区中有困难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社工参与社会事务、救助服务的经验,增加市民对社会工作专业志愿服务的认同,最终实现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目标。
二、完善志愿服务架构,奠定志愿服务良好基础
完善的服务架构是志愿事业的基础。为此,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把社区志愿事业的重点放在运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搭建志愿服务网络上,为志愿服务持久、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一是编织组织网络,形成有效支撑。以高校社会工作方面专家学者提供的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及相关经验为依托,以各街道党委、社区党委为班底,充分吸纳辖区内有志愿意向的优秀人士进入社区志愿服务队管理机构,同时,借力“网格化”管理模式,把社区志愿者纳入网格内进行管理,义务担任社区网格“五大员”,即联络员、监督员、宣传员、协管员、传递员,使志愿者遍布社区每个角落,志愿服务结合社会工作具体方法科学地延伸到各庭院、楼道、家庭,在全街实现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全覆盖,也使志愿者能够零距离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在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联姻共建单位,形成有力牵动。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五联”共创活动,整合辖区单位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在维稳创安、环境整治、帮扶结对、帮残助残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三是牵手外埠组织,形成有益补充。为解决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有力组织支撑问题,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总队将省内最具影响的专业志愿服务机构“城市之间”义工联盟总部引驻社区,近万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全面壮大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力量。与辖区外的社会单位建立起友好“外交关系”,哈尔滨科技学院、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定期选派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目前,社区形成了专业志愿服务机构与社区自主组建志愿队伍的补充互动。
三、创新志愿服务载体,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如何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是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的关键。为此,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在创新载体平台上下功夫。一是立足实际需求,拓展志愿服务项目。除传统的义务巡逻、环境监督、扶贫帮困等志愿项目,各社区志愿服务队针对居民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实际,引导志愿者与需要帮助居民签订个性化帮扶协议,推出了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的“六助”个性化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同时,开展了“七百”、“十送”、“八个一”等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千名志愿者与社区孤困老人结对子百余个。抚顺文化艺术中心的12支1000多名文艺志愿者利用以“哈尔滨之夏”为契机,在社区庭院、广场为社区居民群众义务演出百余场文艺节目,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为创新社会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立足社区功能,打造志愿服务主阵地。王殿海社工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中心社区的 残疾人文化活动室、康复室、医疗室等50余个功能室开展义务老师、辅助康复、义诊等志愿活动。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330”小课堂、“四点半小课桌”看护学生,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照顾难题;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老师为社区居民上亲子课、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免费义诊等;东北林业大学法学院的广大师生,利用中心社区的法律诊所,为全区的社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服务。三是立足整合资源,凝聚各方服务力量。通过王殿海社工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十个一”、值班书记等载体,引导党员参与到庭院管理、扶贫帮困等服务中;通过“百姓讲坛”、“四老论坛”、创建特色楼道、庭院为载体,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加入志愿服务行列;通过成立“外来务工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爱心商服联盟”等形式,动员辖区单位和外来务工者参与社区公益活动;3000余名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我做社区小主人”、“娃娃楼长”等活动,走入社区、庭院和家庭,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社区公共管理,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四、建立志愿服务机制,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充分调动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是抓好志愿事业的根本所在。为此,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队建立三项机制,激发各方面力量为社区志愿事业出力,使社区志愿服务永葆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登记机制,壮大志愿队伍。对每一位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对象进行详细登记建档,促进了志愿服务有效接续、不断档;按照志愿者的特长,组建起以服务内容命名的500余支队伍;与2040家地区单位签订志愿共建服务协议,成立了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医疗卫生、远程教育等企业志愿队伍70余支。二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激发志愿服务动力。推行“千分制”考核机制,在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总队的建议下,把志愿服务纳入到考核中。王殿海社工志愿者服务总队始终坚持“每月一查、半年一评、每年一考”的考评方式,加强了对签订志愿服务协议的志愿服务质量的信息反馈和监督回访,有效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改进。三是发挥典型引带作用,扩大影响力。深入开展“感动道里百颗星”评选活动,拟定的十个类别百颗星志愿队伍和志愿者占30%的比例,王殿海社工志愿服务总队积极推荐社区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队伍参评,使社区志愿事业在作表率、比贡献中长足发展。在今年的评选活动中,王殿海志愿者服务支队有100支队伍、1000名志愿者、180家共建单位获得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