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全国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年启动仪式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3年年会
服务大局 保障机制 深入创新品牌上城志愿者服务规模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
    
    上城区地处杭州市中心区域,东濒钱塘江,西临西子湖,南枕凤凰山,是南宋皇城根儿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全区面积18.1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54个社区,常住人口36万余人。我区的志愿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南宋古都?经典上城”城区品牌,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着眼长远、着力创新,在保障机制前提下建设“三型城市”用“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的大视野推动志愿服务上水平,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新理念、新载体、新机制和新品牌,在全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上城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之路。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示范区,省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市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市委副书记王金财曾对我区报送的《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上城区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一文批示:“上城区志愿服务围绕品牌做文章有特色。团市委要注重总结借鉴。”现将我区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一、坚持“规范”与“标准”齐抓,夯实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基础
    我区以贯彻落实市委〔2010〕19号、市委办〔2010〕9号两个文件精神为动力,建立了“共青团牵头负责、志工委统筹协调、各单位齐抓共管、社区服务站主体、老百姓共同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两手抓”。一手抓组织建设。一手抓长效管理。目前,上城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以“时间银行”为核心的志愿工作管理、活动、确认体系,并体现出“管理网络化、活动标准化、确认币量化”的特色。
    1、网络化管理志愿者。推出“青春优品换宝网”这一载体,每个社区能够直接在上网进行志愿者招募、服务招标、活动宣传,实现“志愿者注册区—需求发布—供需对接”一站式解决。开发了时间银行互助管理系统,志愿者们可以浏览到区、街道、社区的志愿活动,发布志愿服务请求和响应其他人员提出的服务请求,目前,已依托时间银行互助管理系统和社区“e家人”管理系统,为所有的志愿者建立电子台帐,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可提供服务内容等都被保存在系统里,一旦有需要志愿服务的居民,区、街道、社区就可以通过网络为他们快速进行配对,并通过网络和电话及时通知志愿者,为需要服务的居民们提供服务。
    2、标准化开展志愿活动。结合国家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区和“质量强省”试点城区建设,上城区制订了全国首个地方性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规范——《上城区志愿服务组织标准规范》,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从注册登记到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精细化、电子化、标准化”管理。《上城区志愿服务组织标准规范》明确规定,志工委成员单位直属志愿服务组织、团体法人组织以及其它志愿服务组织,应按照《上城区志愿服务组织工作台帐》要求作好现场记录,活动结束2日内将活动总结报主管部门备案,志愿服务组织要对志愿者的服务时数进行确认,同时做好活动的档案管理工作。
    3、币量化确认活动时间。在提倡志愿者们弘扬志愿精神,无私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上城从实际出发,推出了“时间币”的考核办法,根据志愿者们服务的难度系数、服务时间量等种种因素,在志愿者们完成志愿服务的同时,回馈给志愿者时间币,这样,志愿者只要积存到一定程度的时间币,一旦遇到什么困难,就可通过发出情况,获得别人为自己提供的志愿服务,当积存到一定程度时(服务时间满100小时以上),就可成为星级志愿者,接受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居民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今天我服务你,明天他服务我”的时间储蓄观念,深深扎根在上城人的心里。
    二、坚持“民生”和“品质”并重,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坚持“参与扩面+服务提质”的工作思路,我们坚持围绕重点人群、重点项目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探索构建“两轮驱动”新机制,以社区志愿服务填补政府公共服务的“短腿”和“空白”。以上城区鼓楼志愿者微笑驿站为例,驿站坐落于南宋御街鼓楼防空洞内,占地面积60平方米,作为上城区志愿服务的主窗口和主阵地,在功能上融合了“展览、宣传、活动”于一体。驿站推出以来,团区委、区志愿者协会积极整合体制内外和社会闲散资源,通过“阵地化发展、项目化推动、组团式服务”思路,优化队伍设置,深化项目管理,通过“常规服务+特色服务”两轮驱动方式,探索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志愿服务体系,并探索了一条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初步统计,一年多来微笑驿站累计参与服务志愿者达3500余人次,受益人数达2.3万人次,志愿服务时数达1.4万余小时,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2012年3月微笑驿站被杭州市文明委评为“杭州市学雷锋示范点”。
    三、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增强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后劲
    上城是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老城区、小城区,辖区高校资源、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相对匮乏。针对社区志愿者结构老龄化、来源单一化等实际情况,我们引入“人力资源开发可持续”等理念,在整合资源上重点打好一进一出“两张牌”。
    其一,打好资源“引进牌”。在志愿服务资源的整合和使用上,我们始终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地盘活资源。特别是对于重要服务资源的使用,通过建立区级“社区志愿者人才库”、“服务项目库”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供需对接”。一方面,通过社区志愿服务站,有效整合共建单位、“两新组织”、楼宇团组织、市场团组织等在职“白领”、“蓝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我区主动加强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6所在杭高校的志愿服务战略合作,通过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聘请高校社团负责人担任社区志愿服务站站长、“社团服务进社区”等形式,将社区志愿服务需求与高校青年志愿者所长“直接对接”,推动志愿服务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其二,打好优势“输出牌”。为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建设,吸引更多的热心人士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以输出反哺引进、以资源倒逼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宣传上不断开拓新渠道。比如,通过与“小强热线”合作开展“靠近你?温暖我”志愿者风采展示周活动,将减碳妙招、抗癌热线、“小状元之家”等7个服务项目及时向大众分享。比如,发挥“鼓楼微笑驿站”阵地展览、宣传和展示作用,通过LED显示屏、展板、相框等形式向路人及市民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及典型事迹。比如,我们推出“青春优品换宝网”这一载体,每个社区能够直接在上网进行志愿者招募、服务招标、活动宣传,实现“志愿者注册区—需求发布—供需对接”一站式解决。截至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志愿人才输出机制。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应该说我区社区志愿服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居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相比,与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志愿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志愿文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在志愿服务的职能定位、阵地建设、载体创新和能力提升上下硬功夫,进一步探索完善具有“杭州特色、上城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新路子,为全面建设“三型城市”和“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做出志愿者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