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全国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年启动仪式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3年年会
临终关怀---舒缓生命的志愿者
来源: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徐根娣
徐根娣老妈妈今年83岁了,她是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红十字老妈妈服务队的队长。这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自1999年成立以来,始终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的精神,以自己的真心和热情服务于病患者,在她们深厚的情意感动着所有人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这一干就是十四个年头,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红十字老妈妈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创始人徐根娣老妈妈讲起此事,感慨颇深。
每逢星期二下午,在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二楼、三楼病房,红十字服务队的老妈妈们,逐一走到每个病房,无一遗漏地看望着病人,给予弥留于世极限的人送去最后一丝温暖。她们不是以温润的语调轻声细语在慰藉着病人,就是以母亲般的情怀,为躺在病床上的患者递上热茶汤饭,有时还敞开胸怀与病患者聊起政府“惠民生,重保障”的有力措施,令那些被疾病缠身,难以摆脱的患者,焦萎的脸上顿时绽放出笑容。
创建舒缓生命临终关怀团队
已有五十六年党龄的徐根娣老妈妈,冲破思想障碍,破除偏见,毫无顾忌地选择了关怀那些处于“死亡界线”上的病患者,志愿甘当他们的守护人,魄力确实不小,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这些有益的教诲形成了徐根娣老妈妈“生命将止而关爱不止”的坚定信念,于是在区、街镇红十字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她与几十位相识的老妈妈们成立了一支红十字老妈妈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
据她本人粗略估计,这十几年来已送走了600多人离开人间。残酷的事实,加上民间的迷信,使她们形成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团队里的志愿者,有的服务热情减退了,有的则重新选择另外的志愿服务项目。于是“多接触这样的病人,影响健康”、“干这样的事不太吉利、触霉头呀!”等闲言碎语,传入耳中。一些好心的人也劝她们说“你们的年纪也不小了,免疫力差,常去这样的地方,别惹祸上身”,而坚强的徐根娣很固执,既不听好心人的相劝,更不顾旁边人的指指戳戳,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去临汾医院进行做“舒缓生命、临终关怀”的志愿服务,以一种精神去影响和鼓舞周边的人,用一缕阳光驱散人们心灵上的阴霾。
热情有力打开封闭的心扉之门
徐根娣老妈妈做了三十多年的社区工作,真心实意关心着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是居民的贴心人,琐碎繁杂的社区事务,练就了她那“心细、手快、脚勤”的工作作风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在进病房开始接触病人前,徐根娣多次主动向主治医生和病房主管医生请教,询问并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然后根据病患者的疾病情况,设计细致入微的关心方案,以人性化的方式接近与亲近病人,相互间建立心灵上的“诚信”之桥。患者的生命虽临终,但志愿者关怀未止。她用手势比划着语言与中风后遗症失语者交流思想;她还为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的患者,进行了亲情式的聊天与接触;为患者剪指甲、梳头,维护他们做人的尊严;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读报,讲市政大事,启迪病患者生活的思维;她们还自掏腰包购买食品、糖果、生日蛋糕赠送给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让病患者有信心,有动力去追求光明与希望。
小王就是一例,她自知绝症在身,病情严重,在世的日子不长了,因而悲观万分,不愿说话、不肯进食、甚至滴水不进,别人相劝,她总认为这是“打扰”。徐根娣老妈妈见到这般凄凉的景象,十分难过,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临终关怀服务的决心,表示决不放弃临终患者,确定了关爱不止的毅志。
一天,当徐根娣老妈妈看见小王的嘴唇上起泡,出现裂纹时,就以母亲的柔情,用药水棉签蘸着水,一遍遍地为小王揩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夕阳的红霞映照在小王的面颊上,她有了生活有勇气,进食了,开朗了,追求着人生的价值,显现了人的尊严,与此同时亦改善了生命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小王,这即将凋零的生命,又重新燃起了生命之光,多么令人欣慰呀!
由此可见,医生用医术医治病人的肌体,而关怀志愿者则用精神去慰藉、安抚着病人的心灵,让他们看到光明,同样可以舒缓生命,延长生命的时光。
团队在更新、关怀在延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支临终关怀志愿者团队人员的年龄也在增长。为了让这批老妈妈能安享愉快的晚年生活,街道和区红十字会有关领导于2011年2月15日调整和更新了这支团队,由党员、党小组长、楼组长等七人组成第二批“红十字老妈妈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为60岁,徐根娣老妈妈现已退居二线,担当顾问了,但她仍是不辞辛劳地指导工作。新的一批老妈妈们精力充沛、热情能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倾听了施教授有关临汾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与研究”报告,知悉“何谓生命”,了解“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后,信心百倍地正式上岗服务了,在徐根娣老妈妈热情地“传、帮、带”之下,临终关怀舒缓生命的志愿者通过“聊天、谈心、触摸、接近、看望”等不同方式,将温暖送给每一位患者,为他们带去安慰与鼓励,让关怀延续、让关爱传递。
每逢星期二下午,在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二楼、三楼病房,红十字服务队的老妈妈们,逐一走到每个病房,无一遗漏地看望着病人,给予弥留于世极限的人送去最后一丝温暖。她们不是以温润的语调轻声细语在慰藉着病人,就是以母亲般的情怀,为躺在病床上的患者递上热茶汤饭,有时还敞开胸怀与病患者聊起政府“惠民生,重保障”的有力措施,令那些被疾病缠身,难以摆脱的患者,焦萎的脸上顿时绽放出笑容。
创建舒缓生命临终关怀团队
已有五十六年党龄的徐根娣老妈妈,冲破思想障碍,破除偏见,毫无顾忌地选择了关怀那些处于“死亡界线”上的病患者,志愿甘当他们的守护人,魄力确实不小,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这些有益的教诲形成了徐根娣老妈妈“生命将止而关爱不止”的坚定信念,于是在区、街镇红十字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她与几十位相识的老妈妈们成立了一支红十字老妈妈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
据她本人粗略估计,这十几年来已送走了600多人离开人间。残酷的事实,加上民间的迷信,使她们形成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团队里的志愿者,有的服务热情减退了,有的则重新选择另外的志愿服务项目。于是“多接触这样的病人,影响健康”、“干这样的事不太吉利、触霉头呀!”等闲言碎语,传入耳中。一些好心的人也劝她们说“你们的年纪也不小了,免疫力差,常去这样的地方,别惹祸上身”,而坚强的徐根娣很固执,既不听好心人的相劝,更不顾旁边人的指指戳戳,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去临汾医院进行做“舒缓生命、临终关怀”的志愿服务,以一种精神去影响和鼓舞周边的人,用一缕阳光驱散人们心灵上的阴霾。
热情有力打开封闭的心扉之门
徐根娣老妈妈做了三十多年的社区工作,真心实意关心着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是居民的贴心人,琐碎繁杂的社区事务,练就了她那“心细、手快、脚勤”的工作作风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在进病房开始接触病人前,徐根娣多次主动向主治医生和病房主管医生请教,询问并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然后根据病患者的疾病情况,设计细致入微的关心方案,以人性化的方式接近与亲近病人,相互间建立心灵上的“诚信”之桥。患者的生命虽临终,但志愿者关怀未止。她用手势比划着语言与中风后遗症失语者交流思想;她还为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的患者,进行了亲情式的聊天与接触;为患者剪指甲、梳头,维护他们做人的尊严;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读报,讲市政大事,启迪病患者生活的思维;她们还自掏腰包购买食品、糖果、生日蛋糕赠送给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让病患者有信心,有动力去追求光明与希望。
小王就是一例,她自知绝症在身,病情严重,在世的日子不长了,因而悲观万分,不愿说话、不肯进食、甚至滴水不进,别人相劝,她总认为这是“打扰”。徐根娣老妈妈见到这般凄凉的景象,十分难过,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临终关怀服务的决心,表示决不放弃临终患者,确定了关爱不止的毅志。
一天,当徐根娣老妈妈看见小王的嘴唇上起泡,出现裂纹时,就以母亲的柔情,用药水棉签蘸着水,一遍遍地为小王揩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夕阳的红霞映照在小王的面颊上,她有了生活有勇气,进食了,开朗了,追求着人生的价值,显现了人的尊严,与此同时亦改善了生命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小王,这即将凋零的生命,又重新燃起了生命之光,多么令人欣慰呀!
由此可见,医生用医术医治病人的肌体,而关怀志愿者则用精神去慰藉、安抚着病人的心灵,让他们看到光明,同样可以舒缓生命,延长生命的时光。
团队在更新、关怀在延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支临终关怀志愿者团队人员的年龄也在增长。为了让这批老妈妈能安享愉快的晚年生活,街道和区红十字会有关领导于2011年2月15日调整和更新了这支团队,由党员、党小组长、楼组长等七人组成第二批“红十字老妈妈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为60岁,徐根娣老妈妈现已退居二线,担当顾问了,但她仍是不辞辛劳地指导工作。新的一批老妈妈们精力充沛、热情能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倾听了施教授有关临汾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与研究”报告,知悉“何谓生命”,了解“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后,信心百倍地正式上岗服务了,在徐根娣老妈妈热情地“传、帮、带”之下,临终关怀舒缓生命的志愿者通过“聊天、谈心、触摸、接近、看望”等不同方式,将温暖送给每一位患者,为他们带去安慰与鼓励,让关怀延续、让关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