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谭庆琏
(2015
今天主要与大家分享三个部分的内容,即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阐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的重要性,以及关于明年创新型社区建设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把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迈上10万亿美元(按汇率计算)大台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00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居中高收入国家的中等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和1.1万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农业连年增产,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神舟”遨游太空,“嫦娥”成功登月,深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等实现重要突破,高速铁路、核电建设项目、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等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
尽管“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即将胜利实现,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剖析,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社会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作风、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另外,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的第80位左右。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福利水平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学习与贯彻好五中全会《决议》,要对当前和今后五年(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有个全面认识。
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的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间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国内环境: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目标要求。这些新的要求,是针对新的形势并与“十二五”后期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如何解决一并考虑的。如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为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资源消耗过度、企业效益下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等等)这一问题,《建议》针对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作出了相应战略调整,即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主要从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转向创新驱动。这些转变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为此,《建议》分别提出了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建议》提出,要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益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如何理解“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性。所谓发展平衡性,是指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各个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际建设融合,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发展可持续性,是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和高效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当代人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充足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因为能源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能源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6.1亿吨标准煤至2014年增至42.6亿吨,增长超过60%,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另一方面,我国石油净进口约3.0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9.5%。二是能源开发利用清洁化水平低。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雾霾发生(时间持续长)与煤炭等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不够清洁化是主要原因。三是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导致碳排放不断增长。2014年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达90多亿吨,是世界第一排放国。四是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因此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工作导向。
(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收入差距缩小。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涉及12.8万贫困村,7017万贫困人口,实施精确扶贫:其中,产业扶持解决3000万人脱贫;转移就业1000万人;易地搬迁1000万人;2000万人丧失或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纳入低保)
(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坚持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党的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一)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制,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要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加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实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要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安全生态屏障。
(四)要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五)要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全体人民共享小康社会成果。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机制。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在增加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要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安全生态屏障。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合作共赢新机制,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坚持共享发展。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机制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供坚强保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导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党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要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 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停步、不能放松。
(二)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导人才、企业家人才、实际技能人才队伍。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治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主体防控体系,建设基础综合管理平台。 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公共安全体系,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四)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阶段的伟大胜利。
第二部分: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进一步促进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次飞跃,是我们党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古往有之。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管控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历来是党中央高度关注和着力加强的一件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再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逐步演进的过程,对社会建设与管理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把握越来越准确、实践越来越科学、成效越来越显著。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政府管理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维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些重大部署,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对社会建设和管理内涵的认识深化和要求提高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及时分析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引领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回应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和人民寄托的新期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创新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当前,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何入手、重点在哪里、目标是什么?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有何本质不同?都需要我们很好地学习理解、真正把握、联系实际、自觉施行。今日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社会转型期。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互联网时代引发的社会变革,物质生产方式、人际交流方式、社会组织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的阶层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年龄结构等等的变动都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竣挑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之相适应,在中央关于加强社会治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下,社会管理与社区管理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新的阶段。主要特征是:管理体制由政府管社会向多元参与社会治理演进,管理机制由单一行政管理向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演进,管理主体由单一政府向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演进,管理手段由人治向法制演进,管理方式由管理向服务、由管治向善治、由粗放向精细化演进,管理形态由传统向现代、由现实社会向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演进,管理内容由社会事业向民生工程和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演进等等。各地城区和街道社区党政领导和广大社会工作者,都是这一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先行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积累了众多经验,为街道社区工作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经验值得各地区街学习借鉴。
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推进社区治理社会化。各地区街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职能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形成社区治理多元参与机制,实现了社区治理创新。无锡市崇安社区通过政社互动、三社联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群众“四联治理”体系,形成上下、左右、内外多维度、复合式、系统化社区治理框架,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苏州市姑苏区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抓手,以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重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党建领导、民主协商、项目运作、协同共治机制,真正做到了由政府“为民作主”到“让民作主”、由“社区管治” 到 “社区善治” 的转变,大大激发了社区内生活力。
加强社区治理制度建设,推进社区治理规范化、法制化、精细化。天津市和平区,强化社区民主自治功能,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健全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完善法制服务体系,创新社区民主治理。深圳市招商街道推进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加强社区法律服务,引导居民依法维权,把社区治理纳入了法制轨道。重庆市渝中区南纪门街道,构建法治社区建设工作体系,促进了地区稳定和谐。上海市徐家汇街道,整合社会法治资源,以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地“法律五进”为载体,积极打造法治社区。济南市槐荫区振兴街道,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维权,开创了街道法治建设新局面。克拉玛依市克拉马依区着力提升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制文化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现司法公开、司法公正,社区法治创新纳入了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让社区居民分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红利。各地众多老旧社区居住条件差,公共设施欠账多,是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把社区建设的侧重点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建设上来,创新建设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硬件建设,打造精品社区,完善便民服务。2011年以来先后投资8.6亿元,完成361个老旧小区改造,对341个无人管理的小区实行了准物业管理、对100个已改造小区进行了物业升级管理。同时,加大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力度,近3年投资2.6亿元,新建社区服务用房9万多平方米。玉泉区制订社区建设与服务标准,着力打造“精品社区”,提升了社区服务功能,健全了社区服务体系,实现了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目标,走出了具有玉泉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呼市玉泉区的做法抓到服务民生的根本,很值得各地区街仿效。
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支撑,完善社区服务治理体系。近年来社区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社区治理和现代化服务水平。北京市东城区2004年在全国首创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10多年来经历了探索创新、全面推广、拓展延伸、融合发展四个阶段,始终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宜居社会、公平社会、活力社会、法制社会“五位一体”目标推进,形成了北京特色网格化工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首都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构建网格化机制,探索城区管理向治理演进,创新网格化、信息化、社会化、群众化、标准化“五化融合”服务,做到了社区服务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
街道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元,是居民聚集和活动集中的地区,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讲,社区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着眼于三个层面的建设与创新。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改善;二是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三是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从马克思主义学说讲,第一个层面为经济基础,二、三个层面为上层建筑,社区治理的宗旨在于努力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文明和谐社区就能得以实现。
我想结合近年来各地区街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着重就抓好以上三个层面创新社区治理,讲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切实抓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的创新发展。社区治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让百姓有个好的生存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后五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有太多的期待,社区工作一定要在民生工程建设和完善社会服务上狠下功夫,使社区居民生存环境条件和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确保社区居民分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红利。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关注社会事业管理,加上资金不足等诸多原因,老旧小区破旧,公共基础设施不配套、历史欠账多、环境条件差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社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要在城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共驻共建共享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强老旧住区改造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社区治理,加快互联网平台、数字化社区、智能服务网络、安防技防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切实抓好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规范的创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矛盾高发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暴露出来的众多社会矛盾与冲突,多是由于原有社会运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与变化了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不相适应。许多群体事件、恶性事件的发生,治安环境和公共安全方面的乱象,尤其要引起关注。要特别注意制度创新、法治创新,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理顺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结构、健全社会组织、扩大社会参与。
(三)切实抓好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系统,思想文化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官场的腐败、商界公信力的缺失,反映出一些人思想道德的失范、价值观念的扭曲和精神层面的“病变”。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巨大压力之下,一些人心态失衡,焦虑、抱怨、狂躁,急待心灵价值的重建。古人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顺序,把“正心”即人的心态建设放在社会治理的首位。如今创新社区治理,要防止简单地以法制建设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以制度建设代替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要进一步强化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典型示范作用,特别要抓好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彻底打破以金钱和权利作为“成功”标准的价值导向和示范效应。
第三部分:深入开展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年活动,推树一批创新型社区建设示范区街镇和单位,促进创新社区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多年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坚持开展各种类型社区创建活动,一个时期围绕一个主题、明确目标要求、加强引领指导、形成规模声势,激发内生活力,扩大社会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效,不断把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工作推向前进。实践证明,这是推进社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此次年会,对2015年开展全国法制社区建设推进年活动进行了总结表彰,各地创出的新鲜经验和涌现的先进典型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目标任务、重大战略、政策措施,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关键要抓好落实。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16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结合社区实际一一加以落实。秘书处拟定了一个工作要点,业经社区工作委员会常委会讨论原则通过,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为了带动全年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2016年将举办“建设创新型社区推进年活动”,坚持以全面落实五中全会决议精神为目标,以持续深入开展“推进年”活动为抓手,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为重点,以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社区基础建设为支撑,广泛发动成员单位和广大街道社区共创共建,密切结合各自实际,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按照中央部署努力把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提高到新水平。
(一)推进理论创新。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又指导实践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建立起来的党,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理论能动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视作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强调革命和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列主义本土化。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善于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并坚持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推进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特色和根本保证。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期,社区涌现出了许多新情况、新持点、新问题,社区管理理念、管理结构、管理机制、管理内涵、管理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对于社区治理的认识和应对措施,已经不能简单地从行政、物质、技术层面去思考。而应在社区治理实践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更多地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理论视角作出理性的分析、归纳、总结、提升,加深对社区治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逐步形成新时期社区治理论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社区治理工作更加自觉、更高层次、更有成效地开展。
应该看到,各地街道社区多年来在创新社区管理、加强社区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理论建设一直是个短版。实际工作理性分析少,经验交流就事论事多,短乏理论高度,它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就大打折扣。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尚处在点题开局阶段,支持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成果明显短缺。可资借鉴的西方社会治理理论本身尚不成熟,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在我国社区治理中也缺乏适用性。所以要理论创新,要扎根中国社会基层,从社区治理实践中提炼概括,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理论体系,为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我提倡在2016建设创新型社区推进年活动中,把理论创新作为一项首要内容来抓。要开展学理论、用理论、创理论竞赛,社区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做带头人,除了党的基本理论之外要多学一些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之类的论著,包括一些西方社会学论著,要强化理论观念、丰富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我建议组织一次“全国社区治理理论与应用大赛”,进行一次学理论、用理论检阅,推进理论创新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取得成效。各地街道社区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理论创新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二)推进制度创新。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说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规范、制度,是说没有制度遵循和约朿,人就不完美、事就难办好。我们党历来重视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革命战争年代,八路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做为从严治党和勤政廉政的基本建设和重要保障来抓,保证了党的纯洁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社会管理效能,取得了重大成效。
制度,从字义上讲,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制度层面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包括了法律法规、社会政策和管理规章的制定与实施。所说的社会管理,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对社会的调节与管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法制建设是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层面的内涵更宽阔罢了。当前,中国正处在制度转型期,各种适应传统农业和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面对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乃至新型城镇化与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制度的冲突和制度的缺失并存,是产生社会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治理制度创新,要更多关注理顺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结构,健全社会组织,扩大社会参与。
制度创新是世界潮流。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其实就是制度创新的历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这是制度创新的典范。我国社会已进入全面制度创新的历史阶段。“十三五”期间,“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整个社会层面,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日益深化,制度创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各项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其制定与实施,对全社会、具体到街道社区都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街道社区也面临着制度创新的具体要求,要同国家层面制度创新对接,制定实施细则和管理规章,真正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度创新要求落到实处,这是微观层面社区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但具有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历史意义。街道社区党政领导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把这一历史性重任承担起来,把过往的好做法、好经验、好举措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推进科技创新。就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来讲,科技创新更多在于增加社区治理的科技含量,提升社区建设与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快社区管理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
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而且逐步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习惯,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价值判断。“虚拟社会”的出现,虚拟与现实的互构,形成了现实社会向网络环境的延伸,给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变量。由此也出现了“网络舆情”这样一个概念,即是基于某一事件的发生,人们通过网络表达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此类“舆情”传播快、影响大,难以管控,也为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因势利导加强和创新社区网络治理,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抓好。
(四)推进文化创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新源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问、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新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布署。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三五”期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和时代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的精神积累。文化形成观念,观念形成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的动机,不同动机会产生不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文化可以提高人的修养,陶治人的情操,使人知道自重自爱,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格高尚,形成社会安定团结、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因素。文化比政治更久远、比经济更深刻。儒家文化历朝历代传承至今,被称之为“国学”,依然深刻影响着国人。所谓比经济更深刻,是说经济关系只是利益关系,利益没有了经济关系就消失了;文化是一种价值认同,是深入人心的,会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广泛渗透在家庭、社区和人际交往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存在的价值,不是财富、不是强权、不是地域,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落了,民族文化依然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复兴,必将导致民族的复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多年来,各地街道社区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内涵,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文化活力。很多做法与经验值得总结提升,加以宣传推广。推进社区文化创新,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就是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创新。我想,在开展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中实现社区文化创新,应该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兴国之魂。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要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作为社区工作的着力点,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树立新风、推进工作。
二是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是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是创新社区文化的有效载体。要保护和激发社区群众文化创新的内生活力,借助社会文化团体的帮教助力,紧密联系地区特点和社区实际,在社区文化创新中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水平和实际效能。要完善城市街区各级公共文化没施,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建立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社区文化的发展辐射和促进城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开展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总结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坚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寓教于乐,通过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创新社区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志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规划建议,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动员令。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街道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基层单元,承担着把五中全会精神最终落到实处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任务光荣,一定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在全面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进程中把社区建设与治理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