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2016年副主任委员单位会议暨全国区街深化改革与治理现场交流会
“还权、增效、赋能”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杭州市下城区民政局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环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迭起,社区治理创新也呈千帆竞发之势。社区治理创新作为社会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全面深化改革的配套工程和群众感受改革的民心工程,被提到了更高层面、赋予了更多内涵、注入了更大动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和谐社区建设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的先发优势,自2014年以来,下城区作为杭州市老城区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唯一试点,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治理、智慧服务”的创新思路,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社区治理创新引领社会治理新常态。
一、创新背景
下城区位于杭州市中心,面积31.46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共74个社区,常住人口62万,是杭州市的商贸、金融、文化和会展中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下城区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建设实践,获得了百姓的认可。基于良好的工作基础和核心的地理位置,近年来,下城区围绕提升区域社会生活品质,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列入区委区政府十大克难攻坚任务,针对当前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社区自治机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区居民归属感缺乏等问题,从“还权于民、强化自治”、“增效减负、扁平管理”、“赋能转型、三社联动”入手,通过让渡空间、撬动社会、激发活力,实现政府由“划船”变“掌舵”,逐步构建多元善治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形成社区自我发展的良性社会生态,进一步提升了辖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项目实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我区在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优化社区服务机制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以下三个重点环节:
1、转“三驾马车”为“多元共治”,实现还权归位。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的社区管理模式下,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但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也愈加严重,为使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本位,我区调整“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社会组织、业主组织、各类服务机构、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等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首先,取消所有面向社区居委会的考核指标,理清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三张工作事务清单。其中,社区居委会主要包括协商自治、小区管理等4大项10小项职责;社区党组织包括平安建设、组织建设等4大项34小项职责;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包括居民信息管理、公共应急管理等13大项55小项职责。其次,开展社区居委会成员补选工作,让更多有热心、有精力的社区居民骨干重挑大梁,通过选举进入居委会班子。目前,全区72个社区居委会已全部完成本社区居民成员的补选工作,班子成员中本地居民占比达75.06%,本社区居民担任居委会主任的有29名。
2、转“科层制”为“扁平化”,实现减负增效。针对科层制导致社区被行政化的实际,打破“自上而下”、“行政包办”式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推进街道行政服务扁平化和“智慧政务”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相对成熟的长庆街道、潮鸣街道、东新街道先行试点,梳理汇总92项街道(社区)为民服务事项,其中一门受理达92%,全区通办达74%,在线办理达20%。按照“一厅多居”工作要求,根据区域实际和服务半径,科学设置若干个社区公共服务大厅,实现公共服务项目与居委会自治事务的分离。加大社区“减负瘦身”力度,社区机构牌子缩减90%,社区考核从18项减少到1项综合考评,并规范社区准入、盖章等事项。全面推行“一口受理、全天服务”,打通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扁平化服务。
3、转“网格管理”为“三社联动”,实现转型赋能。网格化管理在夯实社区管理基础方面曾起到过非常显著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政府主导、包揽事务过多、社会力量发展薄弱的弊端。为此,我区通过加强“三社联动”发展平台、机制及环境建设,围绕社区需求,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拓展社工服务的介入渠道,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种类多样、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以及专业社工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优势,推动“三社”共同承担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同时,在落实政策的基础上,按照不低于8%的比例推动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型,依托“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工专业服务工作室”的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承接各街道、社区外包的公共服务项目,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双赢”。目前,已有52位社区工作者经过转型优先承接45项社区公共服务。到2017年,力争全区不少于10%的社工转型为社会工作者,并成为社会组织领军人才。
三、创新亮点
本次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践,其目的在于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优化服务网络,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推进过程中,我区始终坚持用新理念适应新常态、用新机制满足新需求、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重点在以下方面狠下了功夫:
1、健全社区协商机制,让百姓用好“权力棒”。作为核心城区,老小区面临诸多民生矛盾如停车难、物业管理等问题,如何回应居民关切,我区结合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文件精神,在社区协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将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协商议事范围,调动、整合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等共同承担社区治理责任,创新设立“百姓议事团”、社区“四会”制度等对话机制,建立协商议事结果反馈制度,推进社区民主协商的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回应居民关切。同时,大力推行《社区公约》,积极发展楼宇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民主形式,规范和约束居民、业主行为,促进依法自治。
2、助力社工增能提质,破解“成长的烦恼”。为拓展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我区通过落实政策待遇、强化教育督导等多维度支持社工从条线工作岗位转型做项目,使“筑爱回归——公益禁毒服务项目”、“手牵手——老人结对关爱项目”等一批接地气的社区服务项目落地开花,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此外,依托在杭高校及枢纽型专业机构,面向全区社区工作者实施轮训计划,分类分层开展项目运作、个案服务、组织协作等专题培训,切实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能力、职业化水平。同时,通过加大绩效考核奖励力度,实施社区工作者岗位量效评估,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
3、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发动社会资本参与。为充分发挥基金会在拓宽筹资渠道和强化社会服务中的独特功能,我区在石桥街道石桥社区先行试点,尝试以经合社为出资主体和发起人,先行出资200万在浙江省率先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以项目购买方式对接居民公共需求,为涉及本社区公共民生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和本地公益慈善事业提供资金资助,进一步动员辖区企业反哺社区居民,让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公益事业。目前,“智慧新管家”、“福二袋”、“纸要你”等项目已成功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基金会+专业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公益事业,更多地参与扶危济因、救急赈灾、改善民生和提升市民素质,进而形成社会共治合力。
在创新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一些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协商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包括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协商效力、监督问责等制度化方式,还有待在今后探索实践中进一步建立健全;二是社会组织承接能力亟待提升,目前我区社会组织2497个,仅有不到10%通过定向委托、项目资助等方式承接了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事项,承接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还不多;三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我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仅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专业化社会服务需求。
四、项目成效与推广价值
(一)项目成效
在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践中,我区坚持试点先行、统筹推进,努力探索一条居委会自治更有力、部门管理更规范、社工服务更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更广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形成社区共治共享、良性互动的局面。
1、本地居干提升居民满意度。通过从本地居民中选举居委会干部,使得居干工作更接地气、更贴实际,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通过有序开展居委会成员补选工作,推进本地居民担任居委会成员,实现本地居民在居委会班子成员中的比例达到75.06%,并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独立安排居委会自治经费。王马社区的“老苏”、小天竺社区的“五朵金花”等一批新当选的本土居干,在社区群众中都得到了很高赞誉。通过第三方测评,老百姓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达94.08%。
2、让渡空间扩大社会参与度。近年来,我区加快社会组织发展步伐,推出社会组织发展“1+5”文件及三年行动计划,全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注册及备案的社会组织达2497家。对此,我区在杭州市率先推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2015年共投入2689.67万元,将104项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接,并公开征集129个公益创投项目,并对最终获选的36项目提供140万元的经费补助。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外包,以项目化运作形式向企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如潮鸣街道将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潮邻益家”生活服务中心交由专业社会组织运作,提高服务的效能和居民的满意度。
3、回应需求提高服务实效性。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绩效,使社区治理和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据第三方机构测评,服务对象对转型社工承接项目的服务态度、服务频率、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98.5%、97.2%、80.3%和78.9%。转型社工高阳实施的“心贴心服务——让戒毒康复人员重拾生活信心”个案荣获全省禁毒优秀案例一等奖、杭州市社会工作优秀个案评选特等奖。通过加快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服务资源信息的采集和利用,集成智能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社区智慧服务网络,形成高效便捷的智慧化生活服务,实现民情需求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及时反馈。
(二)推广价值
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下城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是基于良好的工作基础,以及具有杭州特色的社区治理背景下开展的实践与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能够为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供鲜活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熊建平、戚啸虎等领导先后对我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以及对创新实践中的社工转型、智慧社区建设等作出重要批示。区委、区政府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列入十大克难攻坚任务,在区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下城区委关于全面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决定》。
二是各级肯定。在参加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的评审汇报会中,转型社工的思路和举措得到了全国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资源保障部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称号。2009年,我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2014年,又获评新一轮“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2015年7月,被民政部成功列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三是群众满意。我区将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价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成效的重要指标,在全区社区和谐指数评估体系中,居民代表集中评议和第三方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的分值权重达70%,近三年的社区群众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四是影响广泛。新华社专门以《居民协商促共治政府“撑船”变“掌舵”——杭州下城区打造现代社区治理体系调查》为题,送浙江领导参考,《中国社会报》以《杭州市下城区开垦“试验田”探索基层治理新路》为题进行刊载。《今日浙江》、《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省市媒体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宣传报道。上海、广东、江苏等多个省市均曾组团前来学习调研,一些做法已在多地推广实施并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