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2016年副主任委员单位会议暨全国区街深化改革与治理现场交流会
探索实施“三社联动” 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
 
  近年来,上清寺街道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三社联动”模式,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服务为支撑,实现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工作方式的专业化、服务模式的社会化,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受到居民群众拥护,国家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市政府副市长谭家玲给予充分肯定。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社区为平台,围绕群众需求开展自治共治
社区居委会干什么?如何解决社会治理“公众参与”问题?如何培育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能力?上清寺街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行政归位、社区还民。2013年,针对行政化倾向导致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弱化问题,街道对社区管理进行深入调研,从社区事务、社区管理效率等多角度分析现行管理模式问题和症结,思考改良和改革方式,形成了《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等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2014年,街道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通过“上收、剥离、取消、合并、优化”等方式,将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事项由296项精简优化为72项,成立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兜底承接从社区剥离出的行政审批职能,使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本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发展社区自治、协商和服务上。
  二是建民主之家、兴社区协商。上清寺是中国民盟、民革等三个半民主党派的发祥地,街道继承弘扬“民主之家”爱国先贤的精神旗帜,建立和健全社区协商制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切实保障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依托“两委”联席会议,发挥社区大党委对社区治理的核心领导作用,形成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相融合的新机制;依托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开展基层民主选举,监督社区居委会工作,组织讨论协商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依托社区听证会议、民情恳谈会议,搭建多元化的社区协商平台,形成“自下而上”的协商议题产生机制,协商解决社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民意的“催化师”、利益博弈的“调解员”作用。
  三是社区事务、项目运作。围绕居民群众安全性、健康性、互助性、便利性、娱乐性、文化教育等需求,立足社区历史人文、社会资源、群众优势等特点,对社区服务、社会事务运用了社会工作的理念、技巧进行项目化运作和常态化推进。比如,围绕安全性需求,开展了“联勤联控”平安巡守、老旧小区“物业自治”等项目;围绕健康性需求,开展了“健康直通车”志愿义诊、“健康坝坝舞”等项目;围绕互助性需求,开展了爱心呼唤器、“安康晚年、幸福夕阳”老年人社工服务等项目;围绕便利性需求,开展了居家养老、便民家电维修等项目;围绕娱乐性需求,开展了周未影院大家看、“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项目;围绕文化教育需求,开展了四点半课堂、“育苗护幼”未成年人等项目。
  (二)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社区事务谁来承接?如何解决社区治理“社会协同”问题?街道通过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引入品牌社工机构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关注社会需求,承接公共服务,传播公益理念,从而形成“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一是引入有影响的专业社工机构。率先在全市筑巢引凤,签约冬青、民悦等重庆市品牌社工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专业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2012年,在市、区民政局的扶持下,以社区党委、居委会为核心,依托专业社工组织,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启动“上清寺路社区居民自治与家庭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探索形成了“派驻社工+社区社工+专业督导”的工作模式,促进了“重庆市民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成立与发展,为居民提供科学、精细、优质、贴心的专业服务。同时,专业社会服务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提升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多元参与、和谐共治”的良性互动。目前,该项目在上清寺路社区已持续开展4年,为进一步推广项目经验成果,今年街道自筹资金近20万元,与民悦社工深化合作,推动社区自治和专业化社工服务结合模式在其他社区延伸覆盖。
  二是着力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为推进地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搭建专业社工服务能力提升平台,2014年10月,成立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致远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作为辖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联系服务社区的纽带,“致远促进会”统合多方力量,通过政策引导、项目策划运作等方式培育和孵化社区社会组织68家,类型涵盖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文化体育、邻里互助等多个领域,为社区治理服务提供了多元载体。致远促进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爱心救助等公益活动26次,举办了以“本土社工减压增能”、“社工专业项目服务督导”等为主题的交流研讨及沙龙座谈18场次;相继组织社区社工室共同申报承接“全-爱相随”(老年人服务)、“小巷领袖、展翅飞翔”(社区服务人员)、“育苗护幼”(关爱未成年人)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7项;创建微信、QQ公共宣传交流互动平台,创办发行《致远·社会公益报》,及时发布分享地区社会组织动态和研究成果,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关注辖区的社区社会工作,为构建基层“三社联动、两工互动”管理模式破冰试水。
  三是精心培育志愿服务型社会组织。通过多年的探索,社区培育了五类志愿服务组织:一类是“社工带志愿者”服务模式,比如民悦社工志愿服务组织;二类是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命名的志愿服务组织,比如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热心市民“杨开玉”红袖章自治物管志愿服务队;三类是以“社区能人+居民兴趣小组”的志愿服务组织,比如“田嬢嬢”最美小巷说唱志愿服务队;四类是引入“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比如阳光520志愿者协会、重庆青年助学者协会等;五是辖区社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比如国宾医院“天使”志愿服务队、市级机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积极引导扶持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组织进行社会组织登记与备案,形成了“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发动居民、居民参与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有效互动机制。
  (三)以社工服务为支撑,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社区事务用什么方法干?如何干得更好?近年来,街道按照“以人为本、适应需要、重在培育、有序发展”的指导原则,稳健实施专业社工人才培养计划,成立社区社工室自主承接社会服务项目,推动了社工服务的专业化。
  一是采取“转化+调剂+公招”相结合方式培养本土社工。街道邀请市内外优秀专家、资深社工为社区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引导社区工作者加强与民悦、冬青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学习交流,鼓励社区工作者考取社会工作资质,将其就地转化为专业社工;同时,通过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将现有持证社工调剂到专职社工岗位,确保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专职社工;为进一步解决社区专业社工人才不足瓶颈,每年还将通过公开招录方式引进持证社工。目前,我街持有社工资质的社区工作者有28名,占总数的33%,人数和比例均在全区领先。
  二是建立社区社工室承接服务项目。2014年,街道按照市、区民政局关于全面实施社区社会工作整体推进项目的要求,组织持证社区工作者备案成立了7个社区社会工作室,坚持用“小项目练手、大项目增能”的理念,自主承接服务项目,开展个性化社会服务。目前,各社区以社工室为班底先后注册了“春生社工室”、重庆市渝中区新市民服务中心、上清寺路自治物业中心等社会组织。在承接区级共性项目的基础上,各社工室还立足自身优势,自主承接了多个个性项目和市级项目。比如,春生社工室承接了区级“安康晚年,幸福夕阳”春森路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新市民服务中心承接了区级项目“学田湾社区新市民子女关爱计划”;上清寺路社工室承接了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融入服务项目等。
  三是运用专业方法实现社区共治。社工始终遵循“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伦理规范,秉持参与性、协商性、责任性、公正性、包容性及法治精神,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与咨询等专业工作方法,采取叙事治疗、艺术治疗、运动治疗等工作技巧,服务覆盖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及专业社工等6类人群。目前,已先后开启咨询性、预防性、发展性和治疗性个案67个,以社会融入为目的,开设互助性小组53个,通过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等专业服务,不断激发了政府、驻社区单位、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的原动力,实现了居民自助、邻里互助、社会协助和政府公助的协同联动。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社区社会工作还处于发展初期,社区、社工、社会组织联动工作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不充分,社区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仍不够,目前引入的社工组织及社工个体,由于入驻社区时间普遍较短,对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居民情况、社区结构、社区治理特点等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导致提供的社会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二是专业社工从业人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全区专兼职社工有286名,平均每个社区不足4名,渝中区最小的社区,居民人数在2000人以上,据此推算即社区居民人均享受专业社工服务几率仅为1.4 %,而且针对专业社工的持续培训滞后,基层社工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还不娴熟,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三社联动”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包括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对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的监管考核、社区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等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四是由于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体意识不强,社区协商的氛围还不浓厚、形式较为单一、协商成果的实施比较随意,导致社区协商治理能力和水平不高。
  基于以上困难和问题,我街将在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上下功夫。规模化培养和使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拓宽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阵地,分类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联动服务机制和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志愿服务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丰富社区服务资源,凝聚社区建设合力,最大程度实现社区共驻共建共享。在进一步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协商上有加强。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价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的通知要求,重点围绕“协商什么、和谁协商、如何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问题,抓好社区协商规范化建设、制度化衔接,促进街道协商与社区协商协调联动、政府治理与居民治理的良性互动。同时建议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制度机制的设计和衔接。比如应尽快出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方式、资金渠道、绩效评估和监管措施等内容,并逐年扩大购买服务的比例。成立政府购买服务采购机构。设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保障社区社会组织日常工作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社区社会组织要抓好组织党建工作,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注重内外兼修,提高社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部分职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