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7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南宁)暨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会
完善治理格局 健全服务体系 努力在改革创新中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
哈尔滨市道里区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商贸、金融、旅游和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辖4个镇、19个街道、127个社区、42个行政村,人口92万。作为全国首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准指导下,我们以“中心社区建设”为牵动,不断创新治理机制、创设工作载体、创优服务品牌,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在完善治理格局、健全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顺利通过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验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强化保障,社区建设实现常态化
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一以贯之地推进社区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一是组织保障到位。把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全区总体发展规划,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直38个部门为成员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区领导联系包社区、先进社区与达标社区对口帮扶、区直部门与社区干部“双向挂职”等措施,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积极推动、民政组织协调、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工作格局。
二是制度保障到位。出台《道里区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培养社区“两委”成员和专职社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章程和社区居民公约,落实“四公开”、“五会”、民情回应、民主监督等制度,编印了《道里区社区工作制度汇编》,汇集各类规章制度169项,形成了以制度促管理、以规章促规范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是资金保障到位。出台了《道里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匹配及奖励办法》、《道里区社区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设立了社区建设资金,形成了一般资金项目与专项基金项目相结合的资金保障体系。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300万元用于设备改造、6000余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支出。此外,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奖励星级社区和优秀社区工作者,有效调动了社区和社区工作者两个积极性。
二、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社区管理实现长效化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群众需求开展试点工作,不断破解实验瓶颈,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一是搭建协商平台,完善社区自治。建立社区庭院理事会。出台《道里区开展城乡协商民主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社区居民议事厅章程》,以“社区议事厅”为平台,以“和事佬”调解站、“四老论坛”等为载体,将居民的急、难、热问题提交议事厅讨论协商,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实行“六方合谈”制度。建立由社区党委、居委会、物业、业主委员会、共建单位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六方会议”,对社区事务共商共决。厘清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分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主要由社区工作站承接。推进社区事务“去行政化”和工作任务清单化,减少街道、社区初审的服务项目26项。
二是创新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社区。投资1200万元开展社区智能化平台建设,集居民办事查询、社区公共服务、街区环境保护、协同办理审批、限时办结监察等功能为一体,实现了社区安保、物业、家政、城管等智能化,极大提高了社区服务效率。其中,智能服务体系对6大类24个服务项目实行居民在线申请、办理和查询,已处理居民反映问题6万余条。建成全市首家区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启动12349智能养老信息平台,完善紧急救援、轨迹回放、健康监控、便民服务四大系统,与500家企业合作,提供31项多样化生活便民服务。
三是提供精准服务,满足多样需求。民情日志“记需求”。建成1500个“幸福网格”,开展“五百”工程实践活动,定期走访网格内居民,填写民情日志,及时了解居民需求,做到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办、民困我帮。功能庭院“领项目”。根据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和业务专长,打造功能型庭院762个,开展定时家政、儿童托管、慢病康复等26个精细化“微项目”生活服务,使社区“精准服务”手臂直接延伸到家庭。自管党员“点对点”。在自管党员中全面推行“王殿海工作法”,通过党员认领服务岗位、明确服务对象、制定服务计划,“一对一”、“面对面”地为居民提供贴身和贴心服务。驻区单位“组团帮”。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开展“定制式”、“组团式”和“互补式”服务,切实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
三、“三社”联动,合力推进,社区服务实现专业化
探索建立了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位一体的“三社联动”机制,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一是发挥中心社区“平台”作用,延伸服务触角。投入6.8亿元,建成千米以上中心社区30处,实现每个街道有一处或多处中心社区,把功能完备的中心社区建到群众家门口。充分发挥中心社区“大带小,一带多,中心辐射周边”的作用,建立健全“五集中、五延伸、五平台”的中心社区服务体系,打造了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覆盖家政、餐饮、医疗、救助、计生、流动人口服务等,实现了文化、医疗、助老、缴费等服务不出社区。
二是发挥社会组织“载体”作用,强化服务功能。出台《道里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道里区公益创投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通过招投标形式引进社会组织,推出了“文艺团体进庭院”、“保健理疗在身边”、“陶艺培养”、“爱笑压力缓解”等品牌项目,以项目化方式为居民提供服务。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为居民特别是失独家庭、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慰藉等精神陪护,受益居民达15万人次。
三是发挥社工人才“支撑”作用,提升服务水平。按照“社工+志愿者”模式,打造“社工引领、志愿者协同、群众参与”的互动服务格局。组织志愿者与困难群众结成“一帮一”对子2300余对。目前,全区注册社区志愿者13万人,网上发布服务项目293个,上门服务3万余次,解决实际困难4000余件,实现困难人群志愿帮扶服务全覆盖。成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研修基地,实行区、街、社区三级培训体制,每年对社区“两委”成员进行政策理论、业务技能等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建立薪酬待遇与职业资格挂钩机制。目前,全区已有168名社区专职工作者通过了国家级考试,享受区政府职称津贴。实施“网格”工作考评制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根据工作评议结果,给予相应绩效津贴。
三年来的创建实践让我们深深感到,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要牢牢抓住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必须牢牢抓住党的领导这个前提。区委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动力源泉,通过顶层设计、统一指挥、高位协调、高标定位,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
二是必须牢牢抓住居民自治这个关键。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创建工作抓手,深入开展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听证会等形式的自治活动,积极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方式,创新建立“和事佬”调解站、“六方和谈”“四老论坛”等自治协商载体,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由“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
三是必须牢牢抓住机制建设这个保障。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实际,实行了“五集中、五延伸、五平台”的工作机制,通过采取打造协商平台、推进智能建设、引入社会组织、培养专业人才等有效措施,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有效调动了社区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四是必须牢牢抓住造福群众这个宗旨。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和政绩,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通过打造“十大中心”、推行“五百”工程主题服务活动、建立“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等,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满足了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居民群众从“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过程中看到了变化、见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