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7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南宁)暨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会
创新机制 破解难题 构建城市治理新格局
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
 
  大溪沟街道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北部,陆地面积1.44平方公里,辖9个居委会,常住人口7.2万人,是一个人口密度大、区域狭小、基础设施滞后的典型老城区,城市管理面临问题非常复杂,同时,街道毗邻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要求较高。近年来,街道从创新城市治理机制着手,有效解决困扰城市发展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推动了辖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辖区城市品质得到较大提升。
 
  一、转变工作理念,将城市“管理”变为城市“治理”
 
  思想是先导,理念是生产力。大溪沟街道结合城市管理实际,大胆破除城市管理就是“做清洁、撵游摊、拆违章”的片面做法,综合运用现代城市治理模式,从单一的自上而下行政式“管理”,转变为参与主体多元化、集合多方力量参与的城市“治理”,将工作重心由简单的“管”向综合性的“治”转移,逐步构建现代“城市治理”工作体系,实现了工作理念跨越式转变。
 
  一是构建街道主导的城市治理体系。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动作为,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强化与“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横向联系,建立健全城市治理联席会制度,畅通协调沟通渠道,对涉及街道辖区内的城市发展问题,均广泛听取意见,推动决策更加科学,有效防止重复建设、大拆大建等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街道借助区级部门的力量,用规划和建设等手段解决一些传统城市管理中街道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如对于棚户区周边的城市管理,街道反复提议,最终推动区政府对棚户区开展征收改造,从而彻底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二是打造多方参与的城市管理联盟。街道通过积极引导,让社会单位、居民群众共同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沿街门面,落实“一区五包责任制”、“三定三好运行机制”,让原本是城市管理对象的经营商户转变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在餐饮门店开展“三保持五争创”和“放心美食示范店”评选,餐饮门店单位在落实城市治理要求的同时能够得到正面激励,参与城市治理积极性大大提高;在纯居民小区加快推进居民自主物业管理,通过设立物业自治委员会、开展“人人动手、治脏治乱”志愿活动等方式,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功能。街道通过“城市管理联盟”的实施,地区环境提升显著,地区主次干道街面全面实现整洁有序,餐厨垃圾基本实现规范处置,地区无主垃圾量下降90%以上。
 
  三是构建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将部分服务事项或辅助事项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外包。一方面,通过专业公司的参与,提升了城市治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地区保洁、绿化水平等均有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管理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让有限的人力资源从日常性事务中摆脱出来,将力量放在抓重点、抓难点上。
 
  二、创新工作措施,以“治理”方式破解“管理”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很多老大难问题,如比较突出的“人行道、背街小巷乱停车问题”、“饲养宠物问题”、“牛皮癣治理问题”、“老旧住宅大修资金归集问题”等,仅仅通过管理手段难以根治。街道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引入城市“治理”方法,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强化设施。对于人行道、背街小巷乱停车问题,在合适位置积极新建停车场。对空间有限的区域积极新建新型智能停车系统,目前建设智能停车设置1座,普通停车场2座,居民反映良好。第二,齐抓共管。针对乱养宠物问题,联合公安部门做好备案登记,对无证宠物由户籍民警上门处置;社区负责监管和日常宣传,提升居民文明饲养宠物素质;社会团体负责流浪动物收容,对无主宠物及时送养,基本做到有序管理。第三,疏堵结合。一方面加大对专业发布小广告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利用城管志愿者开展巡查,对发现的乱张贴第一时间处置;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张贴栏方便居民发布告示,有效减少牛皮癣来源。第四,多方治理。对于老旧住宅大修基金归集问题,通过政府牵头,推动居民实现自筹,同时引进社会服务,形成社区、居民、物管“三方治理”。
 
  三、提升城市层次,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往往治标不治本。因此,街道从全局着手,“拆、建、管”三管齐下,有效促进辖区城市面貌提升。
 
  第一,“拆”是前提,通过征拆结合,实现釜底抽薪。大溪沟共有7个老旧房屋片区,涉及人口760余户,面积近4万平方。这些地方基本上是“脏乱差”的重灾区。不破不立,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就必须要根除这些问题。因此,街道通过多部门联动合作,不断加大危旧房改造和棚户区征收力度,强力推动违章建筑拆除,严防新增违法建筑,从而实现对“脏乱差”环境的釜底抽薪。通过努力,棚改工作签约率达到99%以上,无一例群众投诉或者上访事件发生,为地区城市面貌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是关键,通过合理规建,实现提档升级。一是建文化景观,增浓文化气息。街道通过挖掘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围绕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党建文化等做文章。如进一步打造重庆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诞生地——“中法学校”,打造中国近代文化抗战史地标建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遗址“棫园”,打造中共外交工作的摇篮——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旧址“良庄”等。二是建重点项目,向“高大上”看齐。启动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着力推动嘉滨路沿线商业环境优化,对周边闲置楼宇加大招商引资。三是建社区环境,更好服务群众。对短期内无法纳入整体改造规划的住宅区等进行打造,开展外立面整治、综合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配套完善市政设施,累计投入资金6800万元,整治面积12万平方米。
 
  第三,“管”是基础,通过强化管理,实现长效治理。强化宣传,结合文明城区等工作,扩大城市治理宣传覆盖面,特别对门店等重点对象实现了全覆盖;强化监督,构建防控“监督网”,通过专人定点、周边经营户值日、居民志愿者巡查等手段,实现源头预防;强化责任落实,针对问题查源头、追责任,与考核紧密挂钩。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