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工作委员会2016年常委会暨第二届全国社区共建共享推进会
创新社会治理 深化共商共治 持续提升朝阳社会服务工作水平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创新社会治理 深化共商共治
持续提升朝阳社会服务工作水平
北京市朝阳区社会工委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按照“加强社会建设,统筹改善民生”的整体要求,坚持“大事引领、服务中心、创新发展”,紧抓第二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契机,围绕首都和朝阳城市功能定位,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培育多元主体、增强社会活力、深化共商共治,在抓重点、抓协调、抓落实上下功夫,全面推动朝阳区社会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一、工作的整体考虑
在加强朝阳社会服务工作中,注重深化“大服务、大民生”理念,将社会服务整体嵌入社会建设体系中,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发展,让广大居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具体推进中,主要有四点考虑:
一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提升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坚持“城乡一体、资源互补、功能支撑、共建双赢”,推动城乡社区服务一体化,不断满足城乡社区居民群众的多元需求,全面提升朝阳社会服务工作水平。
二是把培育多元供给作为提升社会服务的有效路径。按照“集成政策、集中资金、集聚资源、集合力量”的原则,积极探索政社互动、枢纽带动和三社联动机制,搭建社会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优化政府、市场和社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多元主体参与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是把增强社会活力作为提升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志愿者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不断丰富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切实激发社会服务的活力。
四是把强化共商共治作为提升社会服务的根本方法。深化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完善议事协商的平台、流程和机制,注重将共商共治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加强居民自治,实施分类治理,全面夯实基层基础
工作中,注重从巩固基层基础入手,不断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创新居民参与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实施分类治理,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健全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根据居民自治实际,结合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坚持“边界清晰、大小适当、有机统一”的原则,依托自然小区和楼院,进一步划小社区自治单元格,建立单元格自治管理委员会、楼院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并围绕居民身边的事开展自治活动和互助服务,实现了管理网格和自治网格的融合,促进了居民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基层基础全面夯实。
二是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三种方式,改善社区用房156处2万余平米,城乡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基本达到350平米以上,社区居民综合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市实现社区硬件的达标。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精品社区覆盖率,成功创建95个市级规范化示范社区、241个“六型”社区、233个智慧社区,完成29个村庄社区化建设任务。
三是创新居民自助互助形式。以居民自治、多元共治为突破口,搭建居民议事平台,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创新居民参与形式。共建有居民议事厅1675个,其中社区236个、小区523个、楼院916个。建立并完善“集、议、决、督”四步居民议事流程,广泛开展“居民提案”和“金点子”征集活动,常态化协商处理社区公共事务,有效激发了社区自治活力。在深入探索和实践中,协商议事的理念不断深化,议事平台的作用日渐凸显,成功解决了小区拆地锁、拆违建、群租房整治等一批难事,有效实施了楼道卫生共管、老旧电梯共换、楼内老人互助等一批民生项目,切实强化了居民的主体意识,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四是深化社区分类治理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社区分类治理理念,积极探索不同社区的治理路径和方式。针对老旧小区产权单位失管弃管、管理无序、环境脏乱等问题,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在181个老旧小区推行“准物业”管理,实现了“有停车管理、有绿化美化、有治安防范、有维修维护”的基本服务。针对商品房小区物业纠纷多、居民融合程度低等问题,积极推行党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五方共治”模式,成功调处了业委会更换、物业变更、物业撤出等一批矛盾纠纷,实施了“敦亲睦邻”、“社区好管家”等一批民生项目,深化了商品房小区治理和服务。针对保障房小区弱势群体多、服务需求多等问题,积极推行“三社联动”模式,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和公益服务,切实弥补了公共服务的不足。通过实施分类治理,促使工作更加聚焦,服务更加精准。
(二)搭建参与平台,注重机制创新,全面深化共商共治
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实践,成功推行并形成党政群共商共治模式,在加强社会协同、动员公众参与、资源整合集成、为民解难办事等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深化共商共治理念。在总结提炼基层 “问政会”、“为民解忧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经过“试点先行、全面推广”、“逐步规范、延伸拓展”两个阶段的实践,加强了居民议事厅规范化建设,打通了社区、街道和区级共商共治的通道,合力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推动了共商共治的常态化、长效化。同时,“政府单向决策、居民被动接受”的局面得到扭转,“政府和居民双向互动、共同决策、共同治理”的工作模式日趋成熟。
二是完善共商共治机制。2014年区级层面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党政群共商共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全面规范政府部门、街乡、社区的职责任务,建立了区级议事协商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直接交办任务、纳入区级实事、对接部门工作、融入发展计划”等区级项目解决路径,帮助基层解决了一批困扰多年又无力解决的难题,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2015年,又提出了“两个规范、四个延伸”的工作要求,全面规范议事协商流程、议事代表产生程序,深入推动议事协商的平台、内容、主体和资源不断延伸和拓展,有效促进了共商共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是分级分类落实项目。几年来,通过集中协商议事,共立项为群众办实事5261件,涉及百姓出行、停车、养老、环境等六大类12个方面,其中区级层面102件,街道层面2016件,社区层面3143件。党政群共商共治的生动实践,探索了居民、社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共建、共享成果的有效路径,切实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深得民心,群众满意率达95%。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被民政部遴选为“2013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获评“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
(三)突出民生导向,加强城乡统筹,不断优化公共服务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认真落实“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全面推动城乡社区服务一体化进程,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一是大力发展城乡社会事业。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和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设置率均达到100%。建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建成358个体育生活化社区。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建设,加强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和服务驿站建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机构床位达1.73万张。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岗位推进再就业,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1%以内,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建立并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
二是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按照“业务集成、系统融合、区域通办”的建设思路,整合96156市、区、街、居四级服务资源,打造社区服务的“一网、一线、一平台”。大力推动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优化残联、卫计、人力社保等5部门144项公共服务事项流程,建立标准化体系,积极探索从“多窗办理”到“一窗受理”,稳步推行综合窗口和综合柜员制,提升窗口服务的整体效能。目前,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已在团结湖等四个街道上线试运行,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腿”的预期。
三是加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自2010年全市首家启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以来,全区共建成19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覆盖社区352个,覆盖率达到82.8%,城市社区实现了全覆盖。在深化服务圈建设中,认真落实《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编印《朝阳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服务目录》,加大服务商整合和认证力度,建成10大类3000余支社区便民服务队,增强了社区服务的活力。同时,引入“互联网+”思维,推动社区服务社会化,涌现出“歌华有线朝外生活圈”、八里庄公益反哺平台、国安社区便利店、清檬养老、龙振养老等社区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四)强化社会动员,激发社会活力,全面深化社会服务
按照“创新社会体制、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力量”的要求,不断完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一中心、多基地、广空间”的思路,出台《朝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体系建设的意见》、《朝阳区社会动员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区、街乡、社区三级服务平台建设。在区级层面建立朝阳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从培育孵化到项目落地“一条龙”服务;建立32个街乡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基地,在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动员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135个社区公益空间,为社会组织联系居民、服务居民提供便利和支持。截止目前,全区社会组织近5700余家,社会团体会员23万余人,全区社会组织覆盖领域和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制定《朝阳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朝阳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监测评估细则》等工作制度,开发朝阳区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管理平台,购买服务的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健全。针对群众需求,侧重购买安全应急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环境保护等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项目。五年来,全区累计投入14200余万元,购买服务项目1032个,发动和服务人群超过510万人次,购买项目数量、投入资金和覆盖人口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三社联动”保障房服务、自闭症儿童社区融合等一批专业服务项目赢得社会良好反响。
三是全面深化社会志愿服务。建成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街道注册社会志愿者达35.23万人,在册社会爱心单位2605家,志愿储蓄时长2208万余小时,累计服务居民数百万人次。实施“万星万家公益家庭”等系列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金葵朝阳”评选展示活动,星级志愿者累计达2.1万人。完善和推广志愿服务回馈机制,与500余家社会单位确定合作意向,体制外各种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升温。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朝阳区将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实现条块、部门、区域的深度协同,创新方法手段,推动社会治理难题的破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有关精神和要求,出台《关于深化朝阳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1+7+X”系列配套文件和措施。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快推进社会服务方式转变,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加快推进社会协同,动员社会公众有序参与。
二是深化和拓展党政群共商共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和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精神,系统总结梳理工作经验,固化工作成果,实现从实践创新向理论创新转化。坚持以党建区域化、自治多元化、服务精准化、动员社会化、管理精细化为主要内容,以党的组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和社区居民为主体,进一步拓展、提升共商共治,全面深化“五化协同、五方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三是全面深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智慧社区服务工程,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区、街乡、社区三级业务联通,计划于2016年底在24个街道和部分地区办事处上线运行,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全面开展社区诊断,建立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问题和需求分类库,进一步强化政府与居民自治组织协作,在促进居民自治和深化服务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实施“互联网+社区服务”行动,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设施运营管理的力度,将优质的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引入社区,探索社区服务的社会化运营模式。
四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为基本目标,以打造百个具有朝阳特色的“绿色智慧平安”社区为抓手,从社区形态培育和治理能力建设两个维度持续发力,城乡互促,整体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社区绿色颜值、智能服务水平、安全守护能力、精细治理水平和统筹协同能力全面提升,让城乡居民从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