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工作委员会2016年常委会暨第二届全国社区共建共享推进会
多元参与 创新机制 构建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多元参与 创新机制
构建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济南市历下区
历下区面积100.89平方公里,辖13个街道,85个社区、20个村,常住人口约100万人。历下区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围绕“理顺社区治理主体结构,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实验主题。不断探索党委和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社区志愿者、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相互协商、联动、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衔接联动,理顺社区治理服务职能、结构、方式,形成党政主导、社区自治、多元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的社区治理服务新机制。
一、培养联动的多元主体,建立人人参与的治理结构体系
立足多元共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依法参与,构建职能清晰、责任明确的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联动。
1、坚持党政主导。巩固党组织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政府保障推动作用。
2、提升自治组织主体地位。强化村(居)委会的组织建设,在党委、政府指导下,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3、广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注重培育参与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搭建好群众参与的平台,拓宽参与渠道,发挥党员、社区代表等社区骨干调动资源、组织活动、凝聚群众等方面积极作用,动员更多居民融入社区参与治理。
4、广泛调动驻区单位参与。引导驻区单位树立“互助、共建、分享”的理念,积极主动在提供资源支持、开展社区培训、参与公益服务等方面充分履行社会职责。
5、广泛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区治理服务。重点加大对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等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专业化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引导其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社会化、差异化的社区服务。
6、广泛调动社会工作者参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项目实践活动,提高社工人才的工作技能和水平,发挥其在参与社区自治、公益慈善、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为社区提供帮困、救助、助残、养老等专业化社会服务。
7、广泛调动社区志愿者参与。规范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路体系,发挥志愿者联系、协调、关爱和凝聚群众等功能。
二、拓展联动的空间,建立人人参与的治理功能体系
厘清政府与社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社区、社会组织的职能,交给社区和社会组织处理。
1、理顺政府职能“转移”与“强化”的关系,出让权利空间。积极推动社会治理职能公共服务化的转型,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明晰确定社会治理职责,对社区“还权、赋能、减负、增效”,把一些社会管理活动交由社区和社会组织去承担和负责,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2、理顺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强化自治空间。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理顺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改变政府把自治组织作为行政延伸的思维定势;改变政府对自治组织发号施令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的自律、权力的约束和基层的减负;改变自治组织习惯的“行政依赖”,增强自治的能力和信心,促进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联动。
3、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保障活动空间。一方面,政府充分尊重社会组织的民间性,不干预其具体业务活动,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措施,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另一方面,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建立起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人参与的治理支持平台
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借鉴先进理念,组织社区组织跨界联动;完善社区服务平台,满足居民需求。
1、建设社区治理服务综合信息化平台。开发社区治理服务综合信息化软件,搭建联动桥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社情民意的上传,达到上下联动的效果。同时,建立“前台受理,后台办理,成效追踪,全员考评”的绩效追踪机制。
2、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整合政府、企业、社区等资源,重点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优化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完善社区事务类社会组织,扶持文体活动类社会组织,发展社工类社会组织。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社区等跨界合作,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探索社区就业的新空间、新模式。
3、建好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着力建设好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确保社区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功能布局,实现社区用房使用效益最优化。
4、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管理,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一种社区力量,制定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建立爱心积分银行,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的多少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以此提高社区居民投身社区公益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志愿者的社会认同,让志愿精神真正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成为一种社区共识。二是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活动的开展,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保证居民协商民主的实现。
四、畅通联动的主要路径,建立人人尽力的治理运行体系
建立以社区为轴心,社区与政府、社会组织、社工、驻区单位、业委会进行上下联动、左右联动、前后联动,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联动的运行方式。
1、通过创新党建联动模式,实现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不断完善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动发展的模式,实行活动联办,积极推进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在对小区进行楼长改选的活动中,社区党总支积极发动、组织群众报名,并对真正有责任心、有能力胜任楼长的居民向居委会进行推荐,真正参与到了社区治理中来。由社区党委牵头,辖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分别结合自身资源赞助社区开展了文化节、艺术节、电影节、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和慈善救助活动。活动联办的合作模式,深化了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委之间的联系,助推形成党建联动模式发展的长效机制。
2、通过基层自治,实现民主权利。简政放权,将原本属于自治组织的管理空间归还给居民。充分保障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权利,把社区发展的选择权、社区建设的决策权、社区干部的考核权、社区财务的监督权真正还给群众,政府对社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做到“施策不施令、评估不考核、指导不干预、包容不包揽”。
3、通过协商民主,实施共建共治。建立完善对话机制,使各方了解彼此的诉求和立场,在相互尊重与妥协的基础上形成决策。比如在公共事务决策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使决策得到群众的认同,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增进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不断拓宽协商民主的渠道,规范协商民主程序,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4、通过群众性活动,提高参与率和凝聚力。围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发动党委政府部门、各类单位、居民群众参与和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搭建文化引领、活动凝聚的群众参与平台,把广大居民紧紧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周围。主要开展好红色教育活动、民俗节庆活动、群众健身活动、道德论坛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文化汇演活动等六大类活动。
五、完善联动机制,打造人人享有的治理服务品牌
以社区为牵头单位,社区、社区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基本形成。
1、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协同作用,积极孵化、培育和使用社会组织,探索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新模式。成立了“山泉”、“山青”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社,投入500万元,购买了10名专业社工岗位、21个社工服务项目,在社区开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探索建立社会化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组织框架和“社区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三者联动的队伍体系,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通过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形成区有服务总队,街道有服务支队,社区有服务分队的三级服务网络。
3、健全完善驻区单位参与机制。加强与驻区单位的共驻共建工作,本着“共驻共建、互惠双赢”的原则,组织居委会与驻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在各街道、社区普遍建立了由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共建委员会,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开展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计划生育联管、文明社区联建、党员教育联抓、贫困对象联帮等活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建共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