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工作委员会2016年常委会暨第二届全国社区共建共享推进会
共建和谐社区 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共建和谐社区  共享发展成果
 
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道
 
 
  南华西街是广州市老城区街道之一,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行政街道,位于珠江南岸,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设有12个社区居委会,居住人口2万多户,近6万人。近年来,南华西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激发居民群众和辖内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的热情,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作用,整合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使全体居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完善机制,实施社区党建工作共驻共建
 
  一是推进区域化党建,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协调有效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共商辖区发展策略。结合发展区域经济工作,由街道领导分工带队到挂点联系的辖区单位走访,主动了解辖区单位在发展中存在的需求,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建立辖区企业库、项目库、税源库。在辖区单位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党建服务活动,增强区域党建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二是发挥党建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结合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工作,调整楼宇党支部设置,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全街79个网格实现一个网格一个基层党支部,发挥党建在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组建由党员组成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网格员配备巡检手持终端,通过日常巡查、走访入户,逐步编织出一张民情收集和民生服务网,囊括了百姓的“大事、小事、家务事”。
 
  三是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推行“党建+”助力非公组织经济升级发展和“党建+”助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在海珠创意产业园采取独立和联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10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其中独立党支部5个,联合党支部5个,覆盖非公企业140家,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动了如汇美服装公司等营业额上亿元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发挥党建在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在成立新南华西人联谊会的基础上,建立流动人员党支部,通过党员的带动作用,发动辖区流动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务,推动流动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辖区的和谐稳定。
 
  二、抓精细化,推行城区管理工作共管共建
 
  一是建立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实施快速反应。按照“干净整洁”要求,推进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城市管理“一张图”,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相融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街道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通过“固定视频监控、移动视频动态监控、网格员巡查报告”三个途径,整合公安视频摄像头和移动视频监控车,实现监控全覆盖,按照城市管理工作流程指挥调度,快速有效对视频监控、网格员、居民发现的环卫保洁、城市“六乱”、市政建设等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处理。社区网格员配备移动终端,每天巡查执勤,发现城市管理情况,通过移动PDA终端拍照上传指挥中心,由指挥人员进行全天候、无缝隙监控检查和调度,对发现城市管理问题通过对讲机、手机等设备指挥调动相应网格责任人处置,不能处理的反馈相应职能部门及时处理,实现发现、处置、管理大“提速”,达到城市管理信息化、常态化、精细化、品质化的目标。
 
  二是抓重点,整治突出问题。着力抓住环卫保洁和“六乱”控制两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责任和整合公安、城管视频资源,建立固定视频、移动视频、网格终端全覆盖的网络格局,对内街巷、道路、公共场所等区域的城市垃圾、生活垃圾、废弃物、“六乱”和“五类车”等进行全面监控,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视频监控指挥网格,及时进行城管突出问题的整治,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的市区环境。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低碳社区建设。着力改善辖区生态环境,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龙武里社区为示范点推进创建低碳示范社区建设工程,社区内街巷结合实际建造花坛花基、书画“碑廊”等多处小景,推行居民阳台、天台绿化,使其成为亮丽的风景;在辖区福雅居小区建成面积800平方米的低碳示范广场,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和低碳宣传长廊,设置健身径、文化娱乐广场,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抓好洲头咀公园、抗英纪念公园环境综合整治;对滨江西路、洪德路等重点路段加强绿化养护,聘请专业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居民知晓率,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推进社区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废旧物品循环再用;发动居民和辖区单位每周自觉参与清洗路面街巷行动,成为南华西优良传统行动。
 
  三、共创平安,推进社区治安工作共治共建
 
  一是持续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以“平稳和谐、群众满意”为目标,将平安创建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广泛开展了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家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着力抓实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加大力度做好矛盾纠纷信息搜集研判,切实抓好矛盾排查调处,采取有效措施将一般性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严格按照“底数清、情况明”的工作要求,对重点工作对象、重点案件进行定期滚动排查登记,切实摸清掌握基本情况,实行动态排查管控。深化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坚持对各安全促进项目进行持续改进,夯实基础性工作。
 
  二是强化群防联动保稳定。街道积极探索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整合条块资源,在全街推行“千人治安信息员行动”计划。标准化组建队伍,按照年龄标准、素质标准、作风标准、自愿标准等统一招收治安信息员,并经派出所审核后录用,共招录了1073名治安信息员登记入册,信息员基本覆盖了辖内社区每个网格和每条街巷;制度化加强管理,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按照“分级管理、分工协作、整体联动”工作目标,构建了街道领导小组、街道综治中心、社区信访维稳工作站的“三级”管理网络,对信息员队伍进行统一指挥和管理;规范化实施运作,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发动信息员向信访中心提供社情、民情、案情、灾情、疑情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信息,并协助做好重点对象的监控和帮教工作。组成社区治安专职巡逻队伍,配齐统一服装和装备,从每天早上8时至晚上12时在辖区各网格大街小巷巡逻,治安巡逻队与专区巡警相互呼应,干群联动,有效遏制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
 
  三是“物防”与“技防”相结合,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水平。实施围院式小区管理与智能技防结合的治安防范措施。以物业式管理为依托,全街12个围院式小区全面实行专业物业管理。全面提升“技防”水平,全街共计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326支,密布“天眼”网络,实现社会面情况24小时监控;并在符合条件的楼院推广门禁系统,共计装有IC卡门禁系统171个;实施出租屋智能门禁系统项目建设,推行对街道出租屋出入人员的监控管理,实现出租屋全面备案,入住人员全面登记,达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完善以证管人、以屋管人、以业管人的立体管理模式和动态跟踪管理机制。
 
  四、创优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工作共享共建
 
  一是建立“一张网”,推进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实施网格化的服务管理区域划分,将辖区内社区科学规划为若干唯一的基础服务网格,作为社区服务的基本单元,原则上按250户左右为一网格,全街12个社区共划分成79个基础服务网格,形成“1+12+79”(街道、社区、网格)“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建立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将79个网格的所有人、户、单位、房屋、楼宇等基本情况信息全部录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动态管理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打造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二是实施“一窗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近年来,街道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模式,制订了《推进政务服务“一窗办”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街道为群众办事的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形式,实现政务服务“一窗办”。设立综合业务咨询台,工作人员对群众提供的办事材料进行初审和分流,对符合办理条件的,取号待前台受理。同时加强技术规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现代化手段,将全员人口录入街道信息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进入街道、社区、网格及家庭,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整合街道党建、人口计生、民政、社保等电子办公系统,构建集“社区党建、政务服务、人口信息、预警管理、民情日志”等为一体的社区网格智能信息平台,实现了网上指挥调度、分析决策、信息共享和事项办理四大功能。
 
  三是深化服务惠民生,推进“十为”服务品牌。全面推行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全街12个社区建立由挂点联系的街道领导牵头的团队,按照“最直接、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这四个核心要求,以“党心”温暖“民心”,通过接待、走访群众,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切实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2015年,全街走访慰问群众和单位商户21060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52条,帮助解决问题512个。通过打造覆盖全街居民安、居、乐、业、康五项工作和重点涵括残、老、少、妇、外五种人群的“十为”社区服务品牌,积极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例如:通过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建设,开展“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活动,优化“为少”服务;通过开展“医疗一体化”服务,设立社区健康坊和健康小屋,优化“为康”服务;通过实施多层次康复计划,联合高校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康复理疗,优化“为残”服务;通过建立流动人员党支部和流动人员之家,拓宽流动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新模式,优化“为外”服务;通过实施“3861”妇女儿童专项服务项目,引入专业社工拓展维权、健康教育、救助帮扶等服务项目,优化“为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