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8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成都)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
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实践
江苏省扬州市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
扬州市文昌花园社区现有居民4200多户、12600余人,是该市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2005年社区成立之初,辖区内失地农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户多、孤寡老人多、矛盾纠纷多、不良现象多、居民文化水平低。多年来,社区始终以居民为中心,坚持学做结合,秉持“社区和谐、邻里和睦、家庭和美,多元共治、源头防治、依法善治”的“三和三治”工作理念,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实践,并总结出一套接地气、贴实际、可复制的社区工作法——郑翔工作法。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一、党建引领,汇集共建合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把党组织建强,让组织更有特色,党建工作才能引领社区全面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搭建特色载体。社区党委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按照区域化党建的思路,将社区党组织的关系化“繁”为“简”、设置由“散”归“整”、活动变“分”为“聚”,改变单纯按楼栋设置党组织的做法,结合党员从业特点、个人特长等,建立了“志缘、业缘、趣缘、情缘”等“四缘型”党组织,将328名党员纳入到一个党总支和七个特色党支部(创业者党支部、党员义工党支部、夕阳红党支部、商业街党支部、老干部党支部、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全民健身党支部),促使每一名党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二是密切党群联系。社区党委探索了“党员中心户”学习模式,秉承“就近、便捷、熟悉、有效”的原则,在全社区遴选出30户党性观念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家庭作为中心户,每个中心户就近联系10多名党员、30户左右居民,形成“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格脉络,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作用。同时,社区党委实施“开放式载体”、“空中式学堂”、“体验式讲堂”三步战略,利用“党员中心户”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增强学习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向纵深推进。三是扛起服务大旗。社区党委通过设立“雷锋信箱”,开展党员“三带”活动(党员发挥自身的作用带好一个家庭,带优一帮邻居、带活一片区域;楼宇党员带头创业,带好团队,带活楼宇),实施助老、助残、助医、助困、助学的“五助”服务,让党组织、党代表、党员志愿者都能找到作用发挥的舞台。
二、多元治理,扩大参与主体。
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治理委员会为平台,以网格为基础单元,凝聚多方力量,拓展多元主体共驻共建,推进居民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一是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治理委员会为平台,以网格为基础单元,凝聚多方力量,拓展多元主体共驻共建,形成了“一核多元组团”的社区治理架构,推进居民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二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成立由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委员会,建立轮值制、联席会等载体,推行“提议、合议、群议、决议、评议”的“五议工作法”,推动基层协商民主进程,变社区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提高各项决策公信力,实现“民事民意民受益”。三是注重多形式治理手段。建立开放空间、圆桌会议、居民论坛等新治理载体,规范“民情恳谈、事务协调、工作听证、民主评议”等基层协商会议,提升了居民参与度与贡献力。实行综治办、治保会、警务室、调委会、治安巡逻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一体化运作,配备1名专职社区干部和2名专职综治社工,4名专职联防队员以及2名专兼职调解员,深入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将社区131幢楼栋划分为12个网格,构建“网格长+楼栋长+若干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实现网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全覆盖。
三、专业服务,满足个性需求。
不断深化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为辖区居民提供全天候、多层次、精细化服务。一是公共服务精细化。推行“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对象全方位、服务内容全覆盖”的“三全”服务理念,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目录》,为居民提供9大类57项便利服务;依据“社区依法履职事项”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的“两份清单”,结合社区在劳动、计生、民政、综治等领域的常用法规,拟定了社区公共服务清单,明确了工作流程、时限等具体事项及要求,推动了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构筑“社区110”、“民情搜集站”等联系服务群众“绿色通道”,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打造24小时技防监控防护网,对夜归人员实行护送制度,为居民提供公共安全服务。建立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含手机端APP),截止今年10月底,社区网格化平台系统已导入信息8000多户、近12000人,办事总量达上千件。社区还开通微博、微信、QQ群、留言板等媒介,多途径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二是社会服务项目化。从2015年起,社区20万元党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先后完成、升级了“家门口饭碗”“鸿雁归队”“五微平台”“红色精灵”等20多个党建项目,既让社区党员接受了教育,又让居民得到了实惠。微创投项目聚焦社区治理、社区发展研究性课题,通过项目征集、论证和实地了解、现场参与的方式,对症“下药”,切实找准群众诉求的交汇点和社区矛盾的聚焦点。公益创投项目主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满足各类群体实际需求。如“家门口饭碗”项目以承接手工业务、按件计酬的方式为400余名困难居民实现在家就业;“鹊桥工程”累计为近200名单身男女找到了归属;“银发家园”项目建成了拥有100多张床位的老年公寓,让68名老人颐养天年。三是志愿服务制度化。出台《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办法》,实行“积分制”、“星级化”管理服务,对社区现有23支志愿服务队和1316名注册志愿者,除定期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外,整合驻区商户给予志愿者服务优惠,提高志愿积分的实效性;创新建立“捐赠、交换、救助”三位一体的“爱心超市”,为特困居民、志愿者、普通居民、爱心人士分别提供免费领取生活物品、志愿积分兑换商品、优惠价购买部分物品、设立爱心阵地等服务。并对接受救助的特困居民实行“规范管理、进出有序”的动态管理机制,提高慈善超市运行质态。
四、组织培育,激发社会活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直是困扰基层社区工作者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也确实只有引入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去解决。一是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成立了区域性“枢纽型”社会组织——文昌花园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从第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家门口饭碗服务社”开始,先后培育了38家社区社会组织,涵盖劳动就业、心理咨询、邻里互助、矛盾调节、救灾救援、体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现在我社区拥有4家4A、5家3A社会组织,老年公寓还被评为江苏省社会组织十佳公益服务品牌。二是积极参与各级公益创投。从2014年开始,积极开展省、市、区三级民政部门组织的公益创投活动,先后获得各级公益创投项目 28个,累计获得公益资金近200万元,确保了社区社会组织的正常化运营,真正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看点,天天有活动”。三是寻求专业市场合作伙伴。为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医养融合、康养结合发展,我们与宜兴九如城合作,在原先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异地养老“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型床位,拓展医疗和护理功能,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目前,项目已经装修过半,预计2017年底前正式对外运营。
五、减负增效,提升服务能力。
坚持以发展社会工作为重点,涵养富有专业精神的发展基因。我们着力把社会工作嵌入到社区治理结构中,重新调整、分配、优化社区资源,不断培育社会工作的发展土壤。一是实施“居站分设”机制改革。按照“居行自治、站司事务”的原则,在社区推行居站分设改革,实现人员、事务、办公“三个分离”,推动自治组织正本归位,促使基层减负落到实处。二是推行“全科社工”代办服务。在社区探索实施“全科社工”服务,精简“一站式大厅”人员,推行“前台即办”或“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服务模式,社区前台仅保留2-3名“多专全能”的“全科社工”值守,并提供代办、陪办、协办等服务,提升工作效率。三是开发“社工实训”专职岗位。在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明确1-2名有专业背景或持证社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与知名院校合作建立社工委培、远程督导等机制,培育社工领军人才。通过以上措施在社区构建党组织抓总引领,社区工作站提供公共服务,居委会提供自治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站提供公益服务的治理格局。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