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8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成都)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
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 有序参与社区治理
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保证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新课题。
 
  近年来,碑林区坚持把“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作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基本路径,通过强力推动“4411”工程,全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居民的获得感明显得到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四个平台”,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近年来,碑林区通过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平台、社区协商议事平台、社区组织活动平台、社区信息化平台等四个有效载体,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居民合理有序参与社区建设,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社区自治功能明显加强。
 
  一是搭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助推社区治理创新。构建社区多元共治格局离不开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的的踊跃参与。我区建立了陕西省首家区级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中心,先后入驻孵化公益慈善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30家,成功出壳8家。通过举办“社会组织公益沙龙”、“社会工作论坛”、“社区相亲会”等形式,将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承接组织三者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公益创投、能力建设、资源对接。投入100万元,先后实施了30个公益创投项目,涵盖应急救援、为老服务、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特殊群体关爱、新市民城市融入等多个领域,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二是搭建协商议事平台,调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出台了《碑林区关于加强社区协商的意见》,进一步健全社区协商议事组织,规范社区协商议事流程,从“提出议题---确定议题---组织协商---分工落实---全程监督---结果运用”等环节入手,围绕社区经费使用及管理、公共事务及公益事业、重点工作的部署落实、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以及社区群众关注热点难点问题等七类问题进行协商,让居民更广泛、更便捷地参与并监督社区事务,凝聚起共同推进社区发展的共识与合力。近两年通过协商,为居民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600余件,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搭建社区与居民沟通的平台,提高了社区办事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
 
  三是搭建社区组织活动平台,为居民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提升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区按照“有管理章程、有活动场所、有项目支撑、有服务效果”的“四有目标”,在全区40个社区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共享平台”,并为每个社区共享平台配置1--2名专职社工,引导社会组织活动经常化,运行规范化。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注重发现和培养“社区精英”,如柏树林街道举办了“社区能人秀”、张家村街道举办了居民才艺大比拼,东关南街街道举办了“百姓大舞台”,通过丰富的社区活动不断挖掘居民中的带头人,并以他们为核心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全区社区自组织(院落自组织)已发展到597个、经过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225个,有效地促进了社区活动的常态化和多元参与有序进行。
 
  四是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实现居民和社区组织相互融合。坚持“互联网+”理念,自主研发了“碑林智慧社区网站”、“碑林微公益”和“88890100便民服务热线”,内容涵盖“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综治、居民自治、社会组织、社工服务、志愿服务、便民服务、项目发布、百问百答”等服务事项,居民只需要点击网站,就能足不出户随时了解生活中的信息。通过搭建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不仅为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提供一个方便交流的载体,而且也成为居民意见及建议的“民情收集站”,社区居民从线上的网友变成了线下的朋友,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二、落实四项制度,提高居民参与的知情权、监督权
 
  近年来,碑林区通过认真推行“四项制度”,即“社区工作日”制度、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网格化(“院长制”)制度、社区(党务居务财务服务)“四公开”制度,不断提高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一是全面推行“社区工作日”制度。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全区98名正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联系、包抓一个社区,每月第二周的某天为领导干部“社区工作日”,由联系包抓的领导干部到社区讲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认领公益岗位,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同时,要求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在职党员也要全部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两年来,全区领导干部“社区工作日”连续开展了62次,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达4300余人,先后开展服务活动630余次,认领社区群众“微心愿”500余个,解决群众困难900余件,《经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当代陕西》等媒体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二是健全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在街道、社区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街道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大党委”,全面开展“组织联建、文明联创、公益联手、环境联治、治安联防、活动联办”的“六联共建”活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两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的“五方联席会议”,商讨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中遇到的难题。我区太白、雁北、古迹岭、德福巷等40余个社区设立了“居民会客厅”、社区QQ群、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收集居民的意见及建议,综合确定协商议事主题。
 
  三是建立社区网格化(“院长制”)制度。实施“网格+院长”的“捆绑式”服务模式,将全区98个社区划分为560个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三员”(网格管理员、协管员和监督员)1680名,针对社区网格化分布和管理服务情况,在全区1433个居民小区进一步落实“院长制”,将街道办事处的在编人员分为三个级别编入“院长”,明确了各自职责和任务,定期开展环境督导、矛盾排查、安全巡查等工作,每个院落的“一级院长、二级院长”每周不少于2次巡查,“三级院长”每日巡查1次。制作了“社区院长管理公示牌”,并在每个社区对外公示,自觉接受居民监督。通过建立“宣传动员、常态化管理、问题发现和反馈、“微治理”、示范带动、日常督导”等六大机制,促使“网格员”和“院长”履职尽责成为常态,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居民年自治的有机结合。
 
  四是建立“党务居务财务服务”四公开制度。推行党务、居务、财务、服务“四公开”制度,是实行居民自治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从明确“四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公开时间、公开办事流程等实际出发,将社区的工作部署、落实情况、重大事项决议、社区专项服务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内容,全部纳入公开范围,并通过设立居民意见箱和监督电话,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市、区开展的“行政效能革命”,对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服务审批事项分期分批实施标准化改造,进一步理清社区工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等三个清单。目前,全区对外公布“群众最多跑一次”公共服务事项377项,其中“零上门”服务事项21项。
 
  三、推动社区“微治理”,引导居民有组织地参与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社区是重要着力点,而培育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则是重要前提。近年来,碑林区注重在搭建载体上持续给力,通过居民参与破解实际问题。
 
  一是大力推广“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在全区8个街道30个社区、116个居民小区全面推广“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并按照“我的小区我做主,我的家园我建设”的思路,引导、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自己动手、全程参与解决自家院落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居民小组自管”模式推广后,小区此前存在的许多乱象,如解决小区环境卫生脏乱、车辆乱停放、治安巡防、天然气户表改造等实事好事350余件,小区的综合治理环境得到有效改观,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参与社区治理所带来的实惠。
 
  二是聚焦突出问题实施社区“微治理”。围绕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居民有序参与、正确表达、维护权利。如开通巷社区有一处道路改造后遗留的拆迁工地,建设方拟在新建道路边加盖商业用房,群众意见很大强烈抵制。经区民政局、柏树林街道、建设方、居民代表等多方充分对话、反复协商,最终各方达成一致,由政府出资120万元,将其改造成14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广场。
 
  三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微治理”。开展了“三官一律进社区”活动,各社区均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与“社区警务室”密切协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矛盾化解。2017年针对957起矛盾纠纷,成功调处911起,调解成功率达95%;举办了碑林区公益服务项目“社区相亲会”,将公益社会组织成熟的20个“微治理”项目推介给社区,先后有20个公益社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签订了254个《项目合作意向书》。
 
  四、实施“项目化”管理,优化居民需求响应机制
 
  近年来,碑林区大力推动落实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不断加大社工人才培训力度,围绕公共服务、关爱帮扶、文明宣传、环境整治、社区治理、社工服务等六类重点内容,策划实施一大批实实在在的服务项目,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一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项目化管理。按照“居民需求(问题)提出---有关方面呼应---满足需求(解决问题)---评价是否得到解决”的流程,使社区居民需求始终有解决的途径,能真正落到实处。近两年来,碑林区针对部分老旧居民小区无物业公司,日常保洁差,消防安全隐患多的实际,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听证会等形式,由各社区策划包装了120个“老旧小区分类治理”项目。先后投入8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刘家庄小区、古迹岭22号院、光大新居等院落进行了改造提升,小区环境卫生、治安隐患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是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推进项目化管理。编印下发《碑林区社区专项服务项目操作指引》、《2015年--2016年碑林区社区社会工作典型案例汇编》,指导专业社工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加强“居民---社区---社会”的横向联系和资源整合,创新策划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基层社区服务注入新思维、新方法。先后涌现出“老人生命回顾”、“老年人星期四课堂”、“社区能人帮”、“创意手工坊”、“手工DIY”、“亲子互动营”等特色项目。2015年--2017年先后实施各类为民服务项目1650个,投入预算金额3760余万元。同时,成立了“碑林区志愿者联合会”,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达9.3万余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376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数4642个,志愿服务总时长207.7万余小时。涌现出“一元关爱计划”、“义林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助学”等一批有影响的志愿服务项目。
 
  三是以社区文化为引领,推进项目化管理。丰富社区居民的参与途经,为社区文化注入新形式和新内涵。近两年来,全区各社区利用“春节”、“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区邻里节”、“社区文化节”、“趣味运动会”、“诗歌吟诵会”等活动,打破邻里之间自我封闭,拉近了邻里之间的情感。同时,充分创造各方“联动效应”,全区225个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驻区单位、学校积极参与,开展系列社区群众活动120余场,参与居民达6万多人,让群众在参与中同乐,在参与中共享。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