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8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成都)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
推行“居民小组自管”模式 提升社区微治理水平
西安市碑林区
 
  近年来,西安市碑林区结合辖区老旧小区、“三无”小区、物业弃管小区较多的实际情况,积极促进社区治理“需求—决策—执行”扁平化,在全区推广了“居民小组自管模式”,促进基层民主自治、民主协商与政府行政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逐步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提升”。
 
  一、工作背景
 
  就目前基层民主自治实际状况而言,无论是制度建设或实体内容都与中央的精神和民主自治的要求相差甚远。就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的碑林区而言,面临的问题是许多中心城区所共有的,如经济总量增长放缓、发展后劲不足、居民人口密集、老旧小区众多等现实问题。碑林区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现状,将社区居民及社会力量组织发动起来,从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实际问题着手,积极引导自治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推动基层社区治理由“政府主导、一元管理”向“政府引导、多元参与”转变,逐步实现“社区事务大家管,我的小区我做主”的工作格局。
 
  “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将问题聚焦在困扰碑林区的四类老旧小区管理上(即零散型小区、无物业型小区、居民和物业公司抵触型小区的管理、设施陈旧型小区的管理)。在以社区为主导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框架下,植入社区自治理念,发挥居委会的引领作用,以居民小组为主体,激发“草根力量”关注、参与、推动社区管理与民生服务的热情,从而弥补公共管理服务力量不足、老旧及物业弃管小区服务功能不强等缺陷,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夯实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
 
  二、运行机制
 
  “居民小组自管模式”主要以居民小组为基础,吸纳居民中的积极分子组成。主要职责是引导居民群众关心、参与小区卫生环境维护、促进邻里守望互助、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组织社区文化文娱活动、帮扶社区困难群体、配合社区做好日常公共服务与相关管理工作等。
 
  在实践运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循序渐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重在长效”的基本原则,将居民自管小组工作职能定位在可承受、能力可达到的范围内。通过重构基层社区工作模式,使居民真正融入社区,逐步唤醒居民的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该模式在组织实施中,以单元楼为基本单位,在每个单元设置一名自管小组长,并增设调解员、治安员、卫生员,组成“一长三员”管理构架,社区则作为自管小组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每月组织各小组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季度末召开一次联系协商会议,通过民主议事的方式决定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相关事宜。同时,以区域化党建格局为核心,制定了驻地单位、物业公司、社区民警等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的自管联席协商会议制度、自管民主议事制度等,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
 
  其工作重点主要为五个方面:一是实现公共服务扩展,促进多元融合参与。通过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及领域,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大力推广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专业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四社联动”的实践探索,引导和动员驻地单位、热心公益人士和其他力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形成社区多元治理的工作格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聚合巨大的群众力量,不断夯实多元参与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二是引导公共环境自治,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加强思想教育与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环境自治中,提高公众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进而逐步改善老旧小区卫生脏乱、治安较差、物业缺失的状况。三是邻里守望互助,培育社区文化精神。以常住居民群众为重点对象,发挥自管模式优势,凝聚更多的群众关注、关心、参与居民自管,使社区群众自觉进行邻里守望、扶老助残、文化娱乐、文明创建等,增强街坊邻里的互信互融,弥合情感缝隙、拉近居民关系,促进人文环境建设取得切实成效,群众生活幸福和谐。四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充分了解居民群众的所怨、所困、所忧,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及时化解,使各类矛盾不积压、不扩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促进基层社会关系和谐稳定。五是理顺工作关系,探索长效路径。逐步理顺居民自管小组与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关系、与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关系、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通过多种管理模式的互相配合与补充,建立政府、社区、居民自管小组、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多向互动机制,建立与民沟通、了解民意诉求的畅通渠道,逐步探索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和社区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三、工作中应把握的原则
 
  1.要加强和改善党在基层民主自治中的领导。街道与社区党组织要把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与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强对基层自治建设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保证居委会的自治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在街道层面,党工委要切实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整合资源,发动和组织驻地单位、社会组织等积极投入基层自治建设,将政府职能与社区居委会、自管小组的需求有序对接,形成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在社区层面,党组织要在支持和保障居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价值引领、凝聚骨干等方式,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在社区内的规范运作。针对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的突出问题,要从制度建设着手,理顺关系,为社区减负,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和运行机制。一要下放社区职能。要把由社区自治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剥离给居民委员会承担,把社会保障、计生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事务性工作从行政职能中逐步分解出来并交给中介组织承担。二要回收行政职能。要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中收回应该由其承担的行政职能,真正给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减负”,“松绑”,从而改变他们的准行政化倾向。三要规范行政职能。要加大对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鼓励、扶持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政策法规,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自治提供良好的政策保证。
 
  3.要坚持依法办事,完善体制机制建设。要健全广泛参与、有序有效的社区议事协商平台,社区议事协商会议的内容要适当增加来自社区内其他各类组织的议题比重;在决策议事中,要增加民主协商程序,可以通过听证会、市民论坛等方式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对于商定好的决策事项,要组织发动辖区群众去实施,即便是公共事务、社区管理事项,也可以通过项目化、社会化的方式,交由各类社会组织去承接,扩大其参与范围。
 
  4.要培育发展和引入社会力量。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中介组织合理的扶持和培育力度,积极承担管理、服务、协调的职能。一是要根据基层自治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重点培育和扶持志愿组织、互助组织、教育培训等与群众需求关系密切的组织,并帮助那些内部管理、项目运营、团队建设尚不规范的“草根”组织尽快成长壮大。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全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共享平台的工作指导、资金支持、运行机制、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二是要重视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走一条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选拔一批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自治组织中;三是要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尽快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来;四是要抓住现有的骨干力量,做好小组长、楼组长、各类群团组织负责人、社区代表等人士的凝聚、引领和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基层民主自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发展。
 
  5.要注重培育居民民主自治意识。居民自治意识薄弱,就无法产生强烈的自治参与意愿。要把对社区重大事务参与决策管理和对社区权利的运用与监督等事项归还给社区,进而使居民能够参与同自己利益有切身关系的活动,积极构建对社区居民凝聚力的强化和社区意识的培育,培养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共治、志愿精神。如通过社区设计或社区项目激发居民对社区的兴趣,促进社区成员与居民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性联系,开展形式多样且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共同关心、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意识。
 
  四、实践效果
 
  2013年“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在柏树林街道开始试点,该街道辖12个社区共成立居民自管小组58个,实现了无人管理院落的全覆盖。2014年9月该模式在全区8个街道全面展开。通过一个阶段的生动实践,效果初显。主要表现在:
 
  1.培养了解决社区管理和服务问题的新生力量。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中适当放权,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小区的事情,这不仅有利于发挥蕴藏在社区居民中的潜在力量,而且减少了不和谐因素,增加理解。“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在全区推广后,小区此前存在的许多乱象,如环境卫生脏乱差、车辆乱停乱放、绿地无人问津等现实问题得到有效改观,一些群众提出的安装健身器材、硬化路面、水道清淤改造、天然气安装等久拖未决、困扰居民的老问题、老难题得到有效落实。
 
  2.激发了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活动的吸引力与自身利益的诉求,如社区的停车、宠物管理、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矛盾纠纷等,都与居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自管模式将群众日常生活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群众更为直接的参与到社区管理服务中,进而加深了对社区各项工作的理解,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群策群力、共同参与,驻地单位、社会组织等的力量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也变得更为积极了。
 
  3.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文明程度。居民自管小组是居民自愿义务而为,大到一栋楼、一个院落,小到一个单元,在运行过程中,大家走出家门、走进院落,通过互相提醒、互相监督、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等形式,共同维护院落卫生及治安环境,增强了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使得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