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全国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克拉玛依)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7年常委会议
多元共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多元共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全国社区治理推进会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7年常委会会议主旨发言材料
(2017年7月26日)
王 军
尊敬的蒋昆生巡视员、王国英副会长,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多元共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主要是从克拉玛依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角度出发,与大家分享克拉玛依区的经验与做法。
“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克拉玛依区是克拉玛依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辖区总面积3833平方公里,人口25.6万(含驻区新疆建设兵团),有汉、维、哈等38个民族。下辖1个农牧业乡、4个街道办事处、61个社区居委会、4个行政村、1个国营牧场,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28团、129团、130团、奎东农场及农八师136团等五个团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近年来,克拉玛依区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特别是从2015年7月克拉玛依区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克拉玛依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履行好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居民群众两大职能,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紧扣“多元共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实验主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7+7”社区多元共治模式。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围绕一个总目标,构建“7+7”社区多元共治模式
以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严格按照《克拉玛依区关于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结合克拉玛依区工作实际,从原有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格局向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基层政府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织、社区共建单位等多元参与、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转变。明确了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访惠聚”工作队、社会组织和社区共建单位作为社区多元共治模式的7类主体;通过党建引领机制、“访惠聚”驻社区工作机制、群防群治维稳机制、“五百”工作机制、议事协商机制、三社联动机制、网格化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7种机制,发挥各自优势,聚力社区治理,助推更好地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一)打造7类主体,明晰治理主体职责。
1.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健全和优化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网格中建立党员活动支部、在楼栋单元建立党员活动小组。目前全区共成立社区党组织61个,其中党总支7个,党支部72个。区委坚持高管一级,及时召开区委常委会对社区领导班子特别是管理岗干部的配备进行审议把关,将22个重点社区党组织书记高配为科级,确保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围绕“强基层、强基础”,持续推进星级标准化暨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创建率达到100%,各社区党组织争先创优的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多元共治,我区全面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研究制定《社区区域化党委议事规则》和党委会议制度,共同协商解决区域性重点难点问题,目前社区 “大党委”已实现了全覆盖。大力实施 “红细胞”工程,推动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回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目前全区200多个党政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党组织、近3万名党员已全部到社区报到、认领岗位、服务群众。
2.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持续增强。一是出台并实施《关于规范社区工作提升效能的通知》,明确了社区“六委一站一室” 工作标准,制定了社区居委会工作事项清单,并根据《关于调整克拉玛依区社区组织机构设置及岗位配置的通知》,明确了社区岗位配置标准。二是按照《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以“每百户30 m2的标准”,合理配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已有42个社区达标,13个正在建设,6个已列入新建、改扩建计划,将在2018年实现全部达标。三是完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把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实验区开展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主要用于社区建设基础设施投入、社区基层组织运转、服务群众、骨干人才培训等。
3.“访惠聚”驻社区工作持续深入。2014年至今,已有近1600余名优秀干部进驻社区指导工作,实现所有社区及管委会全覆盖。工作队累计走访群众近60万户(次),协调解决问题5000余件,打造了9个市级、14个区级“访惠聚”长效机制示范点,凝聚了全区各族人民实现总目标的强大力量。我们的特色主要有,一是将“访惠聚”工作队队长任命为社区(村)“第一书记”,由“第一书记”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协调开展各项工作。二是严格落实区领导、派出(联点)单位、街道(乡)领导“三联动”帮扶机制,与社区(村)和工作队逐一签订联点帮扶协议,让更多力量下沉基层,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三是以“1+2+5”各项任务为基础,围绕社区(村)特色品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等方面,认真制定差异化目标,做到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四是制定《责任捆绑制度》,开展“访惠聚”工作点评会、“红黑榜”考核,将工作队、社区和派出单位三方工作同点评、同考核,确保“访惠聚”驻村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五是开设社区(村)集体食堂,所有社区(村)全部实现各支力量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促进了民族团结、凝聚了工作合力。
4.社区居委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一是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按照150-180户居民为单位将全区划分为783个网格,明确管辖范围和职责,将用三年时间对人口规模过大、维稳任务重、管理难度大的社区进行调整拆分,使得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二是规范民主选举程序,采取民主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由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特别是在第六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居民参选率达到了97%。三是组建楼寓自治理事会524个,推选出楼栋长2607个、单元长7520个,全面提升居民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全面推行“六种会议”、议事协商委员会、居务公开等,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社会组织支撑作用可靠有效。着眼创新社区治理,夯实基层建设,我区探索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体系,制定了孵化基地入驻管理制度,在孵化基地建立了社会工作教学培训实习基地、社工专业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和克拉玛依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并设置“八个中心”开展指导与服务。目前,全区已经有15家社会组织经培育实现了独立运作,能够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已有23家。目前,我区共登记社会组织118家。其中,“乐龄社工服务社”成为中国社工协会—爱德基金会“社会工作服务新疆社会管理创新”项目首批挂牌示范站,“枫叶红了”独居老人服务项目、“关爱明天”单亲家庭服务项目被评为“中国社工协会—爱德基金会社会工作服务新疆社会管理创新”优秀项目。
6.居民群众主体作用逐渐显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断加强,全区已有居民代表3285 个,区志愿者联合会现有22个志愿者分会,注册志愿者28139人;团体志愿者和志愿者队伍共23类304支,累计服务10.35万小时,受益人群达16.32万人次。街道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445个,涵盖思想政治、民调综治等六大的服务类型。通过社会组织增能项目,充分挖掘居民领袖,形成了“铁老汉便民志愿服务队” “老妈叨叨队” “同心自治工作室” 阳光邻里互助便民服务队”等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
7.统筹共建单位协同作用。挖掘共建单位资源优势,与社区服务需求对接,科学制定多元共治清单。社区共建单位根据清单内容、结合自身优势,自觉在开发活动场所、提供资源支持、开展社区培训、给予专业指导、参与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力支持配合社区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共有社区共建单位1781家,涵盖了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如三联公司针对南泉社区老人多,上下楼梯不方便等问题,免费在三层之上的楼梯间为居民安装了 “爱心座椅”,帮助社区居委会解决了想做却无能力做到的事情;近期,我区首次通过项目化的形式,以“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社工+党群志愿者”的模式成立的克拉玛依区汉博党群服务站,也是由区委组织部、市“访惠聚”工作队、街道、企业和个体商户共同参与建设的。
(二)构建7种机制,明晰治理实施方法。
1.强化党建引领机制。一是依托社区阵地打造党员和群众教育基地,利用升国旗仪式、国旗下宣讲、主动发声亮剑和开展“三感恩、三祝愿”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五个认同”。二是结合社区治理网格,成立606个网格活动支部和2278个党员楼组,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带动各类群众队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以社区“大党委”为载体,吸纳辖区6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共驻共建共治共享”。三是持续深化“红细胞”工程,创新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党组织(党员)政治责任区”制度;围绕社区治理难题,以签订帮扶协议或责任书、认领服务岗位等形式,在社区治安维稳等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地夯实了基层基础,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目前,全区共建立“红细胞”服务团队20多类,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伍680支,常年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达500多个。
2.深化“访惠聚”工作机制。一是通过“红细胞超市”“三联动”帮扶机制、“党员政治责任区”平台及“五阶段十步骤教育转化工作法”等举措,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所急、所困、所盼、所求。三年来,累计教育转化“五种人员”562人、转化率100%;帮助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600余件;开展宣教活动30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16万人次。二是各工作队协同社区采取“草根宣讲员”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组织居民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民族团结百家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3.固化群防群治维稳机制。一是积极推进“369限时工作法”,即3小时内发现报告流动人口,6小时内登记、录入、上网核查对比,9小时内警务室民警、专管员、网格长与流动人口见面。通过主动服务,有效管理,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二是组建街道专职联防队伍,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加强重点要害部位管控;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按照“一民警三协警”要求配齐社区警力。三是依托义务联防队、单元长、楼栋长、“访惠聚”驻社区工作队、“红细胞”等力量,努力提升基层发现异常、预防犯罪的能力;在全区商业网点推行“十户联防”模式,提高群众预防突发事件能力。
4.深入落实“五百”工作机制。克拉玛依区“五百”工作机制要求社区居委会通过“串百家门”,做到“五必到,六必访”;“知百家情”,做到“四知四清四掌握”;“管百家事”,做到“十服务”;“解百家难”,做到“七帮六助”;“暖百家心”,做到“三实一满意”,全面掌握片区内的基本情况,做到当日清、动态准、情况明。 “五百”工作机制的实施让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真正成为了亲人,群众把社区当作了自己的家。社区“五百”工作机制立足我区维护稳定工作实际,密切了群众关系,筑牢了第一道防线,夯实了基层基础,落实了建设平安社区的要求。
5.扎实推进“三社联动”工作机制。持续规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流程,完善《克拉玛依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三社联动”运行模式,初步形成“一教二带三联动”工作方法,重点将区社工联、乐龄社工服务社培育成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三社联动”打造核心枢纽,有效发挥了枢纽型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如乐龄社工服务社将社区社会组织按照功能分类建立平安、暖心、巧嘴等工作室,共同开展“一起公益·三社联动”服务项目。克拉玛依区已连续3年每年设立公益创投经费100万元,用以支持社会组织创投项目;立项项目86个,项目总额达1936万元。
6.做强议事协商机制。一是建立居民服务需求和问题收集“两个库”,形成居民自治的议题。二是成立居民议事会,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壮大协商议事主体。梳理多元共治主体清单,将驻区单位和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区骨干、志愿者等(尤其是少数民族居民)纳入清单,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居民参与率及协商议事的公信力。三是推动形成民情恳谈日、居民论坛、流动晨会、QQ网上协商等灵活多样的议事协商平台,社区议事协商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自治的意识。如,城西古北社区将讨论问题的主角变成居民,召集相关利益方及责任单位自行解决了社区楼房漏水、爆管的现象。
7.稳步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了《关于克拉玛依区推进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大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将建成区划分为4个街道网段、61个社区网节、13个扩展网节和783个关爱联络员网格,形成“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区级各职能部门按照“一部门、一方案”的工作要求,将本部门的管理、执法力量和工作任务落实到责任网格,通过社会不和谐因素事项处置流程对造成危害的违法行为牵头进行处置,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
克拉玛依区的社区治理一直走在转变和发展的路上,成效尤为突出的表现在:一是由“单管”到“共治”,转变了社区治理理念。在推进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变过去的政府“单一管理”到如今的社区“多元共治”。二是由 “独断”到“共商”,唤醒了社区治理自觉。在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中,变过去的“替民做主”为现在的“让民做主”。三是由“坐等靠”到“上门帮”,实现了服务居民心贴心。四是由“单一”到“全面”,打牢了社区人才基础,建立了专职社区工作者与兼职社区工作者复合参与模式,优化了社区队伍结构。
二、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克拉玛依区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从多个方面满足居民养老、文化、救助、卫生、教育等服务需求。
1.社区信息化应用服务方面。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实时推进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新疆社区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民政、人社、残联等38项事务可全程在线办理,实现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按照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在雅典娜、南林社区等5个社区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安装通兑便民智能服务终端,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电话费缴费、手机充值、机票预订、公交查询等服务,初步建立“智慧社区”管理模式。
2.社区为老服务方面。构建了“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即让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让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实现居家养老;让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实现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每月为70岁以上符合条件老年人发放100~800元的特殊生活补贴,为五类老年人申请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免费为全区75岁以上老人进行常规体检;依托新疆社区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配备智能手持终端,提供安全监护、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咨询、家政服务等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自平台开通以来,已通过定位服务成功找回97名老人。立足于老年人日常需求、提高了辖区为老企业和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合力组织成立“为老服务联盟”,目前已有500余家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队伍加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已建成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站)28个,覆盖54个社区,场所服务覆盖面达90%;依托室内老年活动中心,将“老年教育” “银龄风采”系列活动以项目化的方式交由区老年协会运营,区老年大学根据学员实际,选派了资历深、业务强、有热情、有爱心的专家任老年大学的教师,开设老年政策解读、老年心理知识和老年养生保健3门公共课程,连续多年开发精品课程,为老年人陶冶情操、展示自己、服务社会提供便利。2017年预计开设140个班,招收学员5600名。推动机构养老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已有黑油山老年社区、小拐乡敬老院、圣桥老年公寓3家养老机构,养老床位已经达到人均41.5‰。其中的黑油山老年社区,就是我们借鉴德国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监护式公寓,将机构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结合,以“公建民营”建立的老年社区,社区集园区智能看护管理、幼养结合、标准化的管理与应用、康乐养生、旅居养老、医养结合、适老化(老年辅具)推广应用等特色服务于一体,同时,我们积极优化配置了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及人士、老年大学等社会资源进入老年社区,进一步完善老年社区功能,使其成为具备服务输出和辐射的养老基地。在黑油山老年社区,我们设立了国家民政部新疆克拉玛依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6035站,完成了七期培训,共有558人参加,通过率达90% ,为全疆各地输送了504位拥有护理员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引领养老产业新潮流,稳步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中心工作,开展老年人生活体验中心的建设,体验类型包括生活起居、健康保健、助行等8大类共计162种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材产品销货中心。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根据自治区《关于共同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探索建立 “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其中采用国家标准94项、采用行业标准55项、自制标准98项,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强、具有克拉玛依区特色的养老服务标准,实现了“事事有标准规范,人人按标准履行”的目标。2016年 12月,我区养老服务标准化以97的高分顺利通过国家民政部评估验收。
3.社区文化服务方面。一是整合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立基层群众文化队伍139支,培育各类特色群众文化队伍39支。目前,我区正在开展“最美居民”评选表彰活动,各街道每年也在开展“最美昆仑人”“点赞天山人”等荣誉居民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营造了“人人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二是在全疆各地州市率先开发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信息化管理,确保了结对认亲之间的唯一性。目前我区已实现少数民族家庭结对认亲的全覆盖,有效增进了结亲对象之间的感情,各族群众越走越亲,越走越近。三是各社区按照“四议两票两公开”和 “自上而下”原则,采取七个步骤,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居民公约并全面实施。公约中均明确了社区(村)居委会和居民的权利与义务、奖惩措施,并通过推举产生公约监督小组,按照公约内容开展监督工作,已发现和制止不文明行为320余起,有效提升了社区德治及法治建设水平。
4.社会救助服务方面。一是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制定《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统筹实施城乡各类社会救助标准。建立了“分层推进、分类立标、分标施保”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给予困境家庭儿童在生活、教育、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全额兜底。二是为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提供医前救助和大病救助等医疗救助,及时全面地保障困难群体就医问题, 2016年,已提供医疗救助352.28余万元。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让专业的社工队伍介入,使服务对象感受到政府是在帮助其自立自强。天山心家园社工服务社通过入户核查寻找受助群体的需求,以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受助群体的就业能力。截止目前,已有43人通过就业退出低保,城乡最低保障家庭从761户1474人减到576户1081人。
5.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完成了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慢性病种由综合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联合健康管理,开展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与上级医院合作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等多种方式,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工作。借助上海人才援疆政策,积极与上海市长宁区卫计委联系建立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6.社区教育方面。吸纳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面向街道、社区统筹开展婴幼儿学前教育、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等8类教育培训,建立了《社区教育师资库》,形成《社区教育培训指南》,满足了居民群众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2015至今共开展各项培训教育7473期次,23.58万人次受益。
7.社区普法维权服务方面。不断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开展“律师进社区”服务,签订服务协议,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2016年全区律师共接待社区居民的各类法律咨询1774人次,坐班达870次,举办法律讲座309场,受教育达13211余人,参与调解矛盾纠纷案件173件,指导社区制定居民公约52件。
近年来,克拉玛依区不断致力于公共事业发展和为民服务能力提升。目前已实现全区居民免费体检,全民享受意外保险和大病保险;全面实施了幼儿园到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免费;残疾人员、环卫工人及中小学生免费乘坐公交车;建立了环卫工人休息室;所有景点、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免费向本地居民开放。
通过努力,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第五届“全国区街深化改革与治理创新成果百花奖”; 2012至2016年度“自治区综治先进集体”和“自治区无邪教创建示范区”,连续5年保持“自治区优秀平安城区”荣誉称号;“红细胞”工程2015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在2016年第27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暨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2017年7月,克拉玛依区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民政部对我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中期评估。
各位领导、同志们,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在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关注和关心下,结合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各项要求,紧扣“多元共治,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这一课题,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加快形成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新局面,切实提升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王军----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