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9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长沙)暨全国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会
城乡共融 统筹发展 全力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工作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政府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中心城区,辖19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140个社区、44个行政村。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440.6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数20.7万人。2008年道里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2011年被民政部评为 “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城区”;2015年荣获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017年荣获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经主管区长在民政部专家组现场答辩,我区获得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是我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城区单位。
近年来,道里区着眼于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环境品位,继续全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社区建设规划、社区硬件设施、社区全程服务、社区创新管理“五覆盖”,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高度重视,创新与农村社区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一)在工作谋划上,做到“七个纳入”。道里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把深化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到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到区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中,纳入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内容之中,纳入到区委党校干部培训计划之中,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之中,纳入到全区社区工作重要考核内容之中,工作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为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提供根本保证。
(二)在工作推进上,做到“四个共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将此项工作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工作共同研究、共同部署、共同检查、共同考核,多次召开全区会议,经常听取工作汇报,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及时解决农村社区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在工作落实上,实行了“333”工作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一岗双责”原则,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政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实行了“333”工作法,即3级指标量化、3级工作承诺、3级督办检查。3级督办检查,即定期到政府各部门、镇、村屯进行督办检查。通过落实责任制,做到了分级负责、分工负责、分项负责,形成了部门有目标、领导有责任、层层有任务的工作格局。
二、强力推进,提供与农村社区建设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一是提供组织保障。成立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并制定下发《道里区创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目标、落实创建内容、督办创建成果。
二是提供人员保障。建立成员单位联络员机制、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主任、城区先进社区与农村结对子机制,亲自赴村屯现场指导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档案。并为各村补充招聘了为民服务帮办员,全程为村民提供十余项帮助代办服务。
三是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并制定《道里区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城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障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之中,用于完善软硬件工作中。
四是提供制度保障。为便于镇村具体工作人员查询农村社区建设相关资料,编辑出版了《道里区农村社区建设文件汇编》和《道里区农村社区建设制度汇编》,并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督导检查机制和问责机制,做到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目标层层落实。
三、延伸触角,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建设服务体系
(一)加大投入,改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两个一”加“12345“管理服务网络。两个一即一个村社区服务中心和一个室外活动场所,12345即1个学校(农民学校),2个栏(宣传栏、党务村务公开栏)、3个室(警务室、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4个站(救助帮扶站、医疗卫生站、计生服务站、农情信息站)、5个队(文化活动队、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逻队、体育运动队、环境保洁队)。目前,全区有千米村级社区服务中心6处,其余村全部达标,基本实现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管理统一、特色突出的整体目标。
(二)夯实基础,进一步完善民主自治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从建强村级党组织入手,建立党员承诺践诺、民主评议、“三会一课”、党内帮扶等各项制度。不断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和配套制度建设,大力推行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第一书记“十个一”活动。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以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依法选举出了146名新一届的村委会成员,真正把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员充实到农村工作班子中。规范“村村大学生”管理和使用工作,我区现有大学生“村官”17人,有效改善了农村社区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三是深化村民自治。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以加强协商民主为切入点推进农村社区治理、进一步促进村民自治工作的推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协商,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民主议政日、村贤理事会等民主决策新机制。开展“听民声办实事”活动,逐步实现基层民主协商经常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说事会”等协商民主会议,运用微信、QQ群等新媒体,引导村民参与公共事、开展协商活动,畅通了农村社区居民的民意表达渠道。四是实施网格化管理。借鉴城市社区建立的网格化管理,探索了“网格协商+管理”的有效方式。在农村推行网格联系群众机制,制定网格管理制度,由村民代表作为网格管理员、镇政府工作人员作为督导员、村屯志愿者、党员、大学生、退役军人作为协管员,共设网格1532个,在管理和服务上实现了村不漏屯、屯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机制,基本实现了“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村,重点问题不出镇”的工作目标。
(三)以人为本,深入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一是实施便民全程帮办服务。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作用,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建立为民服务帮办机制,将低保救助、老年人优待、残疾人帮扶等13项内容纳入服务帮办范围,实行一站式全程帮办服务。同时,还开展以生产互助、养老互助、教育互助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社区互助活动,使村民85%的服务需求在村内得到解决。结合开展“美丽乡村”活动为契机,发展各类村民需求的便民服务连锁店,依托中央红种养殖生态基地农民大学和各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村民学校开展了失地农民知识培训、技能培训,通过农技推广、动植物疾病防控培训等就业技能培训,结合驻村企业建立农民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同时还发挥党员技术能手作用,建立了技术型党支部、功能型党支部、劳务交流协作等,使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0% 以上。实现城乡大龄就业困难群体政策扶持就业90%以上,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率80%以上。二是实施城乡救助服务。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农村低保人员全部实现应保尽保,组织开展为农村社区贫困残疾人“送温暖”活动,开展区直部门与贫困残疾人结帮扶对子服务。三是实施社会组织服务。通过政府“搭台”、社会组织“唱戏”、村民受益的形式,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向农村拓展,引入爱笑俱乐部、李氏黑陶文化艺术研究所、民生文化艺术中心等社会组织,为村民提供专业化、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与城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结成共建对子,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开设求助服务热线、政策咨询,开展法律进村屯、心理疏导、产业技术培训等活动,实现了农村社区服务五不出社区的目标,农村居民对农村社区服务满意率达到98%以上。
来源:
哈尔滨道里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