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9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长沙)暨全国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会
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
哈尔滨市道里区工程街道
 
  近年来,哈尔滨市道里区工程街道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贯穿社区治理的一条红线,通过开展“六在社区”活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主要做法
 
  工程街道所辖5个社区大部分属于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开放式庭院占90%以上。小街小巷多,困难群众多,流动人口多且复杂,给社区治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工程街道结合我街实际,以“六在社区”为载体,把强化社区党建的过程变成促进社区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过程。
 
  (一)四个中心在社区。一是为民服务中心在社区。社区党委建立党组织三级网格化架构,完善社区三级网格服务覆盖面,带领社区居委会,依托社区工作者和自管党员队伍,实施政府政务性服务和居民事务性服务。二是党建服务中心在社区,依托联合党委,开展共融共建,打造党建服务品牌。三是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社区,以李俊熠党员工作室为牵引,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和项目化服务。四是文体活动中心在社区。引入12支社会团体,活跃社区文体生活,同时,为驻区单位提供活动场所。
 
  (二)“先锋旗帜”在社区。一是建强“阵地”。采取社区硬件改建解决、与共建单位资源共享解决、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解决等“三个解决”方法,推进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二是建强“网格”。形成以街社6个“联合党委”为核心、59个网格党支部为重点、203个楼道党小组为骨干、123名党员楼长为基础的精细化组织网络。实现了社区党建网格全覆盖。三是建强两委班子。推行社区党组织换届“五推一选”法(党员自我推、驻社区单位推、在职党员推、居民推、党员推,党内民主选举),探索社区干部居间交流、居内轮岗、竞聘上岗等途径,公选9名大学生充实社区班子,全街专职社区干部32名,平均年龄3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100%,党员占51%。
 
  (三)共驻联建在社区。一是组织联建。驻街单位全部纳入“联合党委”。社区班子成员到驻区单位党组织担任党建指导员,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到社区大党委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建立社区与共驻联建单位党组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交流协商、分析研判,共解发展难题。二是活动联搞。社区与驻街单位双向互助,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单位需求和意见建议;组织单位、党员特长认领公益项目(例如困难群众“微心愿”)。设计“警民共建”“社校联育”“美化家园做奉献”“共建再就业工程”“法治进社区”“美邻节”等活动载体,将驻街单位的资源优势融入社区活动,进一步放大了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三是服务联做。社区与驻街单位在基础设施改造、供热、扶贫济困等活动中联手,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站,以党员职工为主体,组织驻街单位领导干部、党员和普通机关干部到社区认领岗位,开展专业性质的结对互访、扶贫救助、义务劳动等活动。
 
  (四)志愿队伍在社区。一是发展壮大队伍。坚持干部带头示范,机关带动基层,党内带动党外,不断推动志愿者队伍壮大和发展。由街工委牵头建立了全街李俊熠党员志愿服务队,全街党员干部都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并且每人认领分包一处或多处联系点。相继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老年志愿服务队、文体志愿服务队等11支志愿服务队伍,街道机关及各社区,志愿者总人数达5000余人。二是规范日常管理。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每个在职党员要到社区进行报到、登记,实行单位社区“双重管理”,全街21名在职党员通过认领“党员服务岗”、参加“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多种形式,参与服务居民和社区建设。同时,把零散分布在集贸市场、商务楼宇、特色商业街、行业协会、流动人员服务组织等领域的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激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三是开展“先锋定制”服务。积极整合辖区医疗、文体、志愿者、社会组织等资源,通过设定志愿服务岗、集中服务日,搭建“邻里守望”平台、开展“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先锋定制”服务等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暖了民心,激发了正能量。
 
  (五)文化传承在社区。一是搭建传承平台。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团体、书画活动中心等文娱活动场所为依托,建设“李俊熠党员工作室”“雷锋展室”“科普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各类文化场所,保证文化活动开展有阵地。友谊小区社区与辖区非公企业联合,共同打造了400平方米,集多功能放映厅、妇女创业培训室、妇女儿童文体活动中心、志愿者培训基地等。工程社区的“电子阅览室”和“儿童之家”免费向居民开放,“我是小画家”“我的小巧手”“我是小小发明家”等科普活动丰富多彩,“社区壁挂式书画馆”更是吸引前来参观的家长儿童络绎不绝。二是弘扬传统文化。开辟党员宣讲大舞台,唱响党的”好声音”;建立单元网格党支部,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打造了“值班书记”服务品牌;开办“剪纸班”“文化大讲堂”,创建“民俗舞蹈队”“廉政文化墙”“书画沙龙”“社区老年大学”,组织文娱活动,让居民学在社区,乐在社区。红专西段社区依托历史人文资源,建设了300平方米大型文化墙,形成居民举目可见的“墙上美德文化”;创建文明楼道,作为社区与居民“道德文化共建园地”,形成伸手可及的“楼宇单元美德文化”。三是打造邻里文化。通过举办“美邻节”,展示“邻里情”,宣传邻里文化,让辖区居民走出家门,敞开心怀,亮出笑容,融入社区大家庭。近年来,以“邻里和睦,家庭文明”为主题,在端午节前后已连续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邻节”活动。年年的端午节社区专场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比赛活动场面,在居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六)“四小服务”在社区。一是提供“小方便”。通过发放连心卡、便民笺,让社区居民、经营户、驻社区企事业单位联系干部更方便;让群众办事更顺畅。开展电话预约、上门服务、订单服务、电子服务等,为居民搭建了各类平台10个,让群众服务更快捷;设立党建、民政、计生、残联、民调、社会治安、劳动保障、医疗保险、老龄、社区综合等“十大服务窗口”,让群众办事更规范。二是建立“小台账”。全面开展“七必访五必询”“走亲连心”“下基层”“蹲点服务”等活动,记好“连心台帐”;设立楼宇民情联络员,建立民情信息档案,记好“民情台帐”;收集、整理居民诉求、困难等问题反映,做到一户一卡,一户一帐,记好“问题台帐”,做到居民大事小情都了解,难事喜事都清楚。三是办好“小事情”。开通服务热线和“互联社区”网络,设立“点对点信箱”“居委互动之窗”和“社情民意搜集栏”,倾听百姓呼声,提供“社情资讯”。街道、社区分级设立服务总部、服务站,实现社区与服务经济实体的有机结合。目前,总部已与50多家社区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签订服务协议100多份,形成“15分钟生活服务圈”。四是化解“小问题”。街道干部轮流固定“诉求日、答复周”,接待居民来访。围绕居民反映强烈的物业服务、乱停乱放、设施修缮等诉求,现场回应、现场安排、快速解决。全街推广逐级分片包管的做法,街道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包网格、网格员包庭院楼道,使一些小问题及时化解。
 
  二、初步成效
 
  (一)组织覆盖“零隙缝”。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近136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3万多社区居民,驻街企业100%成立了党组织,并先后获得多种荣誉和称号。例如:工程社区荣获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国家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等称号,工程东段社区、友谊小区社区等荣获市级“文明社区”称号。
 
  (二)共驻共建“新常态”。全街近200余家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涌现出“法平法律服务”“德美健康”“爱心储蓄银行”“道台府老厨家美食”“中秋邻里一家亲”等一批鲜活典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成为一种新常态。
 
  (三)服务群众“零距离”。社区无大事,居民大如天,一站式服务大厅、84231872社区服务总部等服务平台和“四小服务”“互联社区”等20余个服务载体和网点、20多个服务项目覆盖全街的每个家庭,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使社区治理和服务日益完善。
 
  (四)社会和谐“快发展”。传统文化、公益文化、科普文体文化等植入居民生活和社区建设,“多彩周末”“家庭才艺比拼”“美邻节”等活动,让社区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家庭。干部包保、基层调解、一线巡逻、全方位“天网”监控。社区文明、社区安全、庭院护卫等“平安服务”10多支队伍,构筑起基层维稳防护网。(办事处武装部部长 宿艳秋)
 
 
 
来源: 哈尔滨工程街道-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