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全国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内蒙伊旗)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8年常委会
区域化党建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
一、引言
自2014年开始,上海市委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1号课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上海特点和现代社会治理规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伴随社会治理新路径的探索,大量资源、管理和服务进一步下沉,对基层上下联动、条块互动、系统推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整个基层形成一盘棋,凝聚共识,共同发力,最大限度地用好资源,做好服务,为群众谋福祉。在整合基层力量、探索创新路径的过程中,引领社会治理共识的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党的建设工作上。只有将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凝聚党的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推动拓展区域化党建,才能精准有效引领社会共治和自治,激发基层活力。
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辖区面积2.14平方公里,所辖20个居民区、63个居民小区,户籍人口约8.8万人,常住人口约10.7万人。街道共有各级各类党组织130个,党员6240人。辖区内有上海市测绘院等大型科研院所6家,上海市曹杨二中、上海市实验幼儿园、普陀区中心医院等科教文卫资源集聚。加上地处中心城区,交通线路发达,生活设施齐全,资源禀赋优势十分明显。但作为拥有10.7万常住人口的大型居住社区,曹杨新村街道面积仅有2.14平方公里,人口过于密集,城区房屋老旧,也使得社区管理中也面临了许多难点和瓶颈。近年来,曹杨新村街道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市、区精神,探索理顺体制机制,尤其在如何推动区域化党建,引领各方凝聚共识、整合力量、为民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老城厢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理顺区域化大党建体制机制,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自2015年开始,曹杨街道就拉开了围绕社会治理展开的改革创新探索的大幕。为了进一步优化街道机构设置,推进街道党工委内设机构的职能整合和功能优化,曹杨新村街道通过调整梳理,建立起“1+2+2”的新体制。其中,“1”即党工委,明确了党工委在推动社区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2”即行政组织党组和社区党委,保留了党工委下设的行政组织党组,撤销下设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新建社区党委,明确二者在统筹党建资源行政资源方面要发挥的作用,初步实现统筹社区资源两条腿迈步走。另一个“2”为社区党建办和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设立内设机构党建办,将党员服务中心更名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赋予中心新的功能,将党建中心打造为区域化党建的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党建服务平台。
随着区域化党建体系的理顺与完善,曹杨新村街道各级、各类党组织立足自身职责定位,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与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通过三级体系联动,两大平台整理,积极推动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
(二)健全三级联动体系,引领社会治理共识
新的体制机制下,曹杨新村街道形成了党工委-社区党委-居民区大总支三级联动体系:党工委牵头抓总,核心引领,制定政策,加强指导;社区党委直接负责,把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统揽起来,统筹推进;居民区大总支贯彻上级部署,加强阵地建设,调动多方共同参与治理。三级贯通,共同发力,以上带下,以下促上,形成上下一体的区域化大党建联动体系,引领社会治理共识,贯穿社会治理始终。
为更好的实现与驻区单位的互联互动,共建互补,曹杨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筑梦曹杨”区域化党建联盟,将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部队、学校和居民区等单位党组织纳入联盟成员名单,截止到目前已经有24家。按照联盟章程,按季度定期召开联盟会议,实现思想政治联学、公益事业联做、社区秩序联护、文化活动联谊。以联盟为组织纽带,进一步打破了单位的行政隶属壁垒,把社区单位与街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党建的大融合,推动了资源共享,凝聚了共治合力,将服务群众进一步落到实处。例如,今年在梳理联盟成员单位供需清单,探索实施项目化服务的中,曹杨二中附属学校与杏梅园居民区达成了潮汐“错时停车”项目,充分利用了社区单位资源,切实解决了社区治理中老百姓停车难问题。
党工委在牵头抓总的同时,还通过社区党委具体落实区域化党建引领作用,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区平安、社会事业等方面,广泛开展民主协商,更加精准有效地引领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社区党委本身作为区域化党建具体推进协调机构,人员配备多样化、专业化,更加有利于统筹辖协调辖区各类党组织,实现社区单位党建和街道社区党建有效联动,从而推动工作融合、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形成共利共赢共创社区家园的共同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在从思想理念层面强化了共建意识后,社区多元主体更加积极参与社区协商共治,进一步落实党工委牵头,社区党委、社区代表会议双核联动体系,推动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文明共创、服务共赢、特色共铸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居民区层面,曹杨新村街道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向居民区延伸,在20个居民区普遍推行了兼职委员制度,即所谓的“大总支”。在20个居民区共推选出41名兼职委员,涵盖了组织社区单位部门领导或支部书记、社区民警、“两新”党组织负责人以及社区党员等各个层级。这一制度推行,让原本被动参与、协同配合的社区单位变成社区治理的主体,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居民区自治中。如在杏杨园“杏杨绿益”自治项目中,普陀绿化市容局、新华书店、老年协会党支部里的成员作为杏杨党总支兼职委员,发挥他们所在行业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带领杏杨居民开展楼道自治“杏杨绿益”活动。
(三)加强两个平台力量整合,增强社会治理成效
1.推进行政资源整合,增强基层服务保障
新形势下的现代社会治理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过程。在区域化的党建引领,行政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也需要做相应的整合,才能纲举目张,实现社会治理目标。为了充分调动区域内行政单位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曹杨新村街道重新调整了行政组织党组构成,通过行政党组的领导作用,加大了对区域内行政管理和执法力量的有效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党组会议的扩大范围,将交警、物业公司、资产部、市场部等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作为列席对象,更加有利于综合治理格局的形成。同时,成立了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整合了网格化管理、应急值守、“12345”市民服务热线、联动联勤四方面主要职能,力求通过同址办公、平台共享和有效对接,提高综合管理的效能。街道还将“两代表一委员”下社区活动、社代会代表意见办理工作统一纳入网格中心职能。
为了克服传统体制下行政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行政组织党组在着力从机制融合、力量整合、行动配合三个方面,加强了对社区行政单位的组织协调,为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在力量整合方面,依托城市综合管理网格化中心,结合城管中队、房管办、市容绿化所等部门的下沉,形成并深化“一口受理、一表派单、一站反馈”的机制,进一步推动治理合力的形成。延伸网格中心,在居民区设立5个网格工作站,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小区管理与道路管理有机融合,明确网格间的管理界限,确保无缝衔接。同时,将网格工作站力量对应到具体的责任领导、机关干部、居民区负责人、各区属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联络员、网格巡查员等,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落实了做实工作站的要求。
2.推进两站一中心建设,扩大社会治理覆盖面
完善“1+2+2”新体制的过程中,为夯实党建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街道按照五大平台标准化建设要求,重新选址新建。同时,结合群团改革和服务经济改革,将楼宇(园区)党建服务站和居民区党建服务站一起纳入党建服务中心整体功能建设中。通过推进党建服务中心和两站建设整体推进,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完善组织架构、丰富服务职能、优化工作流程、充实工作力量,实现了“两站一中心”工作联动,形成多主体参与、一体化运作、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管理的楼宇(园区)党建、群建、综合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
为更好的贴近群众,增加服务群众的粘合度,党建服务中心每月定期以菜单化服务项目进到服务站点,重点推进群众喜欢的服务品牌。如我们打造的楼宇站点的“悠悠午间”品牌项目,充分利用楼宇白领党员和群众午间休息时间,有针对性的配送服务和活动进楼宇,有提升白领职场能力的专题讲座,有推动白领素质拓展的鸡尾酒品鉴、微景观制作等,深受党员和群众的喜爱,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增强了他们对街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密切联系,很多企业白领党员和群众都自愿加入交通巡逻等社区治理活动中来,调动了体制外的参与力量,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三、问题及思考
诚然,曹杨街道通过区域化大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取得了初探性成果,但改革创新道路上还有很多瓶颈问题亟待突破。如,新的体系框架建立后如何与原有的平台进行有效结合,更好发挥作用;跨单位、跨部门之间如何更加有效地统筹协调,达成广泛合作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厘清,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工作的规范性与连贯性。又如,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下移,使得当前工作的内容与方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变化。因此,亟需大量具备较强综合能力和服务精神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社区治理的队伍中来。这就要求街道在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将人才储备与培养列为重点,以优秀的党建工作者为先锋,不断强化整个社区治理的工作队伍。
来源: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