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30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昆明推进会)
支部建在小区上 服务沉到家门口
——湖里区积极探索新时代小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
 
厦门市湖里区
 
  小区是城市的最基本细胞,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元。为夯实党在城市中的执政根基,打通社会治理最末端,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以小区党建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探索工作模式、创新工作举措,率先开启了把党支部建在小区、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人民网、中国组织人事报等先后对湖里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创新实践作了集中宣传。
 
  一、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小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治理的重心所在。湖里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出现,成为城市板块的重要结构单元,由于小区党组织覆盖不到位、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部分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不作为或乱作为,小区成为矛盾纠纷的集中地和多发地,小区治理成为当前困扰党委、政府工作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
 
  二、路径与做法
 
  (一)强化核心引领,培育小区党建“主心骨”。
 
  一是高起点优化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谋划、试点先行,优化小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居民小区党支部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等小区治理“1+4+N”系列文件,规定“加强党对小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小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业主委员会接受社区、小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指导监督”等,明确小区党支部在小区治理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小区治理工作始终保持正确前进方向。制定全区小区党支部工作职责,通过党员大会、党内公示等渠道,明确小区党支部主导小区业委会筹备(换届)、引领小区重大事项决策,领导业委会,监管物业公司等职能。
 
  二是高质量筑牢战斗堡垒。按照“支部建在小区上”的原则,凡是小区在册党员人数在3人以上的,均成立建制性党支部;对党员人数不足的小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纳居住在小区但组织关系不在小区的党员,探索组建兼合式党组织。同时,按兴趣爱好、功能、楼道等划分党小组,挑选党员骨干分子和党员家庭确立为党员中心户,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初步形成了“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小区党建格局。目前,全区已成立小区党支部345个、楼栋党小组894个,实现了党的工作在小区全覆盖。建成集办公、议事和服务为一体的小区党建阵地124个;落实小区党支部书记上党课800余场次,不断提升小区党支部建设整体水平。
 
  三是高标准选优配强书记。按照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的“四有”标准,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优先选拔小区居民中在任或离退休的党员领导干部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或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他们在小区的影响力,如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叶春和担任宏伟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业委会主任。列出小区党支部书记人选正负“两张清单”,建立“小区党支部书记数据库”和“小区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库”,街道党工委书记直接研究落实书记选配工作,切实在选好带头人上下足功夫。目前,全区共有48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57名离退休人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占比约60%。
 
  (二)强化深度融合,筑牢小区治理“主阵地”。
 
  一是在深度融合上做大文章。为有效确立小区党支部在小区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以人员构成、建章立制等突破口,大力推动党支部与业委会深度融合,倡导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将优秀的现任业委会主任发展为党员、引导小区党员在业委会竞选任职等,打造“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使党支部成为小区治理的主心骨。目前,小区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的49人,业委会主任是党员的128人,党员担任业委会委员的798人。
 
  二是在民主协商上下大力气。各小区都建立了由小区党支部牵头,业委会、物业公司、老人协会等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席会,为服务小区居民、规范管理小区事务搭建了平台。大力推行“党支部先议制度”,凡业委会重大事项决策前,先由党支部议定方案,再由党员牵头在业主代表大会上凝聚共识,最大限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等、群众误解造成的矛盾纠纷。如,翔鹭花城三期为解决小区停车难题,党支部先提出了“三证合一”方案,小区党员统一认识,带领业委会成员挨家挨户征求业主意见,取得了大家支持。与此同时,积极加强小区内部事务监督,全区共成立业主监督委员会34个、小区共建理事会41个,监督业委会实施财务公开、事务公开,对物业公司履职情况进行督查。
 
  三是在共同参与上花大功夫。积极引导小区居民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双献双促”活动,广征民意。小区支部引导党员主导制定、带头遵守、主动维护居民公约、全区134个小区制定了小区居民公约,形成了小区共同精神。实施“在职党员到居住小区报到”、“拟提拔党员干部征求小区党支部意见”等“正向引导+反向约束”四项制度,赋予小区党支部对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权,切实激发小区党员亮明身份、参与小区治理。深入推进同驻共建,引导驻区单位与小区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帮助改善小区生活环境。创新“党员网上服务超市”等平台,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小区居民办实事。
 
  (三)强化服务下沉,奏响小区服务“主旋律”。
 
  一是清单式破解小区建设难题。全面开展“小区治理清单梳理行动”,全区5个街道党工委采取措施破解难题,梳理治理清单9000余条,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逐条落实解决。例如,南山新村小区党支部书记黄宪章带头走部门、跑企业,亲自监工,排除困难,解决了困扰小区居民十余年的用气用水难题。
 
  二是点单式办好为民惠民实事。面向所有小区党支部开展“三有感”主题实践活动,实行点单式服务,收集并解决“最期待书记办的事”572件,全区5个街道大党工委、54个社区大党委收集梳理共建单位服务清单3000余项,其中涉及小区治理的就有1800多项,占比60%。在每个小区开设党员服务站、民情接待室、小区调解室等,广泛开展治安巡逻、纠纷调解、垃圾分类宣导等服务,打造了“一条龙”便民服务。
 
  三是菜单式构建长效服务体系。小区居民通过微信扫码、小程序预约、电话联络便能定时定点享有小区便捷服务。小区因地制宜创设“小区卫生服务站”、“小区医生工作室”,在“家门口”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结合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区选派323名工作人员担任小区秘书,做好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和便民服务,挖掘小区能人,选聘居住在小区里的党员或热心人士担任小区医生、小区律师等,就近服务居民,目前全区选聘小区警察136名,小区教师223名,小区调解员889名,小区医生201名,小区律师141名。
 
  三、成效与反响
 
  (一)组织建设从“缺位失位”向“建好建强”转变。
 
  通过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规范了小区党支部建设,把党的旗帜竖起来、让小区带头人站出来、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全区实现了小区党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不断强化党在城市基层中的执政根基。
 
  (二)作用发挥从“群龙无首”向“核心引领”转变。
 
  搭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规范化运作平台,小区党支部牵头规范管理小区事务、调处小区重大事项,牵头协调、指导、推动小区事务,使得小区治理有了主心骨。小区党支部着眼于突破小区治理难题,通过建设“红色业委会”、发挥党员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小区治理从“简单粗放”向“精准细致”转变。
 
  全面加强区小区办统筹抓总职能,建立区、街、社区、小区“四级”调处机制,稳步推进各职能部门建立小区治理难题解决工作机制。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清单式、点单式、菜单式等实现精准服务,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四、探讨与反思
 
  (一)必须牢固树立小区党组织对小区治理的绝对领导。要始终坚持小区党支部一个核心,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社会组织和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坚持通过大力探索小区党组织、业委会交叉任职、深度融合等有效途径,选好小区带头人,充分发挥党组织监督指导作用,确保小区内部运行规范合理。
 
  (二)必须强化共建共治共享引导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提升小区党组织、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小区精细化管理。尊重居民的首创精神,大力培育小区社会自治组织,积极发动居民共同参与,不断增强小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和居民自治活力。充分发挥小区软法约束作用,通过制定普遍认可的居民公约,建立共同行为准则,培育小区共同精神,提升居民民主协商能力,从而促进小区治理法治、德治、自治的有机融合。
(三)必须充分挖掘一切力量延伸下沉小区的方法举措。以小区作为治理基础单元,充分挖掘和利用小区内外的力量,组织引导各方主动参与小区管理和服务,让更多的资源、服务下沉小区。探索开展小区秘书、小区警察、小区医生、小区调解员、小区律师等工作,打通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全方位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来源: 厦门市湖里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