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第30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昆明推进会)
推行“三微三化”模式 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西安市碑林区
【案例背景】
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因境内闻名遐迩的金石宝库“西安碑林”而得名。辖区面积23.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1.32万人,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98个社区居委会。
碑林区属于西安市老城区。目前,全区共有居民小区1433个,其中老旧小区775个。多年以来,部分老旧小区、物业弃管小区成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的“老大难”问题,街道、社区“反复治、治反复”,使居民意见较大。近年来,碑林区从社区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牢牢把握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末端”功能,以“微”破题,聚焦“微”元素,搭建“微”平台,深化“微”治理,探索形成了碑林特色的“三微三化”社区治理模式,全区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主要做法】
一、聚焦“微元素”,建立常态化治理机制
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培育社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是基础、是根本。近年来,碑林区注重在实践路径上持续用力,努力通过扩大居民参与破解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推行“微”网格管理。将全区98个社区划分543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1名管理员、1名协管员、1名监督员,明确网格管理员在采集居民基本信息、走访重点对象、开展平安建设、安全隐患排查等职责。2019年以来,各社区网格管理员先后化解矛盾纠纷727起,处理小区治安问题1040起,处理安全隐患1660起,走访困难群体等民政对象3296人次。
二是落实“微”单元职责。按照“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的思路,在全区推行居民小区“院长制”管理制度,对全区1433个居民小区逐一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职责分工,夯实治理基础,重点针对老旧小区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治脏治乱和“八个清理”专项整治活动。近两年来,先后实施老旧小区局部改造提升项目59个,改造老旧小区旱厕24个,开展“院长”巡查2.6万余次,整改提升各类问题2236个。
三是实施“微”治理项目。针对部分老旧居民小区无物业公司,日常保洁差,消防隐患多的实际,通过“街道补一点、居民筹集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的多元资金筹集方式,先后投入445余万元,策划实施258个“老旧小区分类治理”项目,对刘家庄小区、古迹岭22号院、光大新居等院落进行了改造提升,小区环境卫生、治安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是打造“微”治理队伍。按照“我的小区我做主,我的家园我建设”的思路,在全区8个街道30个社区、116个居民小区推广“居民小组自管”模式,由社区居委会主持,以居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多形式组合推选产生自管小组,负责组织、引导本楼栋、本居民小组的居民自己动手、全程参与解决自家院落的问题。该模式推广后,先后解决小区环境卫生、治安巡防、天然气户表改造等实事好事650余件,实现了基层民主自治、民主协商与政府行政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搭建“微平台”,强化专业化治理手段
近年来,碑林区通过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平台、社会组织培育平台、社会工作服务平台、社区信息化平台、共驻共建平台等五个有效载体,在加强社区自治功能的基础上,构建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同心共建、同向发力的服务机制。
一是搭建居民协商“微”议事厅。规范社区协商议事流程,从“提出议题——确定议题——组织协商——分工落实——全程监督——结果运用”等环节入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两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的“五方联席会议”,商讨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东关、太白、古迹岭、德福巷等40余个社区设立了“居民会客厅”,及时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
二是搭建社会组织“微”孵化器。建立了区级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中心,先后入驻孵化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组织20家。通过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社会组织公益沙龙”、“社会工作论坛”等形式,不断壮大社会组织规模,提升社会组织综合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移,社会资源有效对接。近两年先后投入100万元,实施公益创投项目30余个。同时社区与社会组织共同策划实施社区综合项目200余个,投入资金达180余万元,涵盖了应急救援、为老服务、志愿服务、特殊群体关爱等领域。
三是搭建专业社工“微”工作室。按照“有管理章程、有活动场所、有项目支撑、有服务效果”的“四有标准”,在全区建立35个“社区社会组织共享平台”,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进社区,先后投入资金1779万元,实施为民服务项目1526个,涌现出“小顾姐工作室”、“党旗飘扬、乐和东关”、“在城长生活馆”、“6+X社区智库”、“社区协商+多元共治”等优秀社区治理项目。
四是搭建社情民意“微”联络站。开发了“碑林智慧社区网站”、“碑林民政”、“碑林微公益”等网站及融媒体平台,整合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等资源,居民只需要点击网站,就能足不出户随时了解生活中的信息。各社区普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QQ群,为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提供了交流平台,居民之间、邻里之间关系更加融洽。
五是搭建困难群体“微”心愿。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社区工作日”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认领社区服务岗位,并帮助社区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两年来,全区领导干部“社区工作日”已连续开展84次,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达4300余人,先后开展服务活动630余次,认领社区群众“微心愿”500余个,解决群众困难900余件。同时,注重发挥驻地单位党组织作用,各社区与驻地党组织联合开展活动1100余次,认领群众“微心愿”1680余个,解决实际困难560余件。
三、深化“微治理”,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
出台了《碑林区关于推进“三治共育”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由区民政局牵头抓总,并下设民政、司法、文明办等三个专门指导机构,协同推动社区治理。
一是深化“微”自治。坚持以群众关注问题为导向,指导98个社区完成《居民公约》修订,通过民情恳谈会、社区协商等形式,重点把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敬老孝亲、男女平等、涉黑涉恶、老旧小区环境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居民公约》,引导教育社区居民从“微资源”、“微参与”、“微服务”等方面着手,不断创新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载体,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深化“微”法治。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管长远”的思路,将扫黑除恶和加强基层社区治理相结合,联合区司法局、区文旅局先后开展“百名干部讲平安”、普法宣传、以案说法、文艺演出等活动,拓宽群众参与的广度;大力推广太白社区“闲事长协会”做法,在全区40个社区推行“居民会客厅”,及时调解邻里纠纷,促进社区和谐;推行“三官一律进社区”和建立法律顾问等制度,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赡养老人”、“财产继承”、“劳动纠纷”等鲜活案例,在社区和居民院落巡回宣讲,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
三是深化“微”德治。在98个社区建立了“一站、一堂、两校、一榜、一牌”(即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道德讲堂,设立家长学校和市民学校,善行义举榜,尊德守礼提示牌)等阵地建设,组织开展“红歌唱响青春梦”、“社区好人”、“五好家庭”等活动;开展了“鲜花送文明”、“碑林好人”等活动,涌现出“小巷总理”邓菊梅、“百姓学习之星”吴永乐、“劳动模范”张毅等先进典型;成立了碑林区志愿者联合会,全区注册志愿者10.51万人,志愿服务团体449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6368个,涌现出“一元关爱计划”、“益路同行”、“爱心课堂”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主要成效】
一是促进了多元融合参与。社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较好地整合了社会资源,激发了社会活力,形成了党委政府强力推进、社会组织紧密配合、辖区单位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充分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二是增强了居民家园意识。在“微治理”中,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建设”,凝聚了更多的居民关注、关心公共事务,自觉参与邻里守望、扶老助残、文化娱乐、文明创建等实践活动,增强互信互融、弥合情感缝隙、促进幸福和谐,也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三是创新了服务供给方式。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优化配置、良性互动,不仅拓宽了服务途径,也让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丰富的社区服务。各类专业服务力量的加入,使服务形式和内容更为多元,满足了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让居民共享社区建设发展成果。
来源:
西安市碑林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