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019年副主任委员单位会议(无锡)暨全国城乡社区协商现场交流会
抓实四个环节 切实提高社区协商水平
重庆市渝中区
 
  近年来,渝中区作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第二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立足中心城区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突出抓好“四个环节”,全面推进社区协商,有效解决社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房屋征收拆迁、邻里纠纷等问题,取得显著效果。
 
  一、围绕“谁来协商”,抓实组织领导环节,确保社区协商有序进行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社区党员代表议事、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网格化党支部300余个,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协商活动,社区党委在收集议题、筛选议题、组织协商、落实协商结果等方面都做到全程参与、监督和指导,充分发挥社区党委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普遍建立社区协商组织机构。各社区普遍成立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设主任1人(原则上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副主任2人、委员若干,将职责明确为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收集民情民意、民主议事决策、解决社区问题等5个方面。委员分为常务委员和非常务委员,常务委员原则上由“两委”成员兼任,负责会议组织等日常事务;非常务委员一般由街道驻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社区“两委员一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社会组织负责人、专职社工、社区贤达组成,负责参加协商议事。
 
  (三)规范设立社区协商议事阵地。各社区依托社区会议室等场所普遍设立社区协商议事室,议事室统一张贴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职责、社区协商议事流程图、社区协商议事会议规则、社区协商事项清单等职责规范,按规范设置会场座位,营造起庄重严肃的议事氛围。
 
  二、围绕“协商什么”,抓实议题筛选环节,切实解决群众所思所盼问题
 
  (一)规范社区协商议事内容。结合渝中实际,制定社区协商议事事项清单,将协商内容明确分为公益事业、工作部署、矛盾纠纷、自治制度、其他等5大类21项。各街道、社区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社区协商事项清单,明确细化必须协商事项。
 
  (二)入户走访收集民情民意。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定时到网格入户走访居民,填写民情日志,及时发现网格内存在的问题,收集居民群众反映事项。常态化开展社区工作日活动,组织区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楼栋、院坝,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咨询、访贫问难等活动,零距离听取群众呼声,收集协商议题。
 
  (三)认真做好协商基础工作。明确细化社区协商主体,将参加协商的主体区分为组织方(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利益相关方、第三方(相对利益相关方而言),确保协商参与者的相关性和代表性。会前,由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对拟协商议题进行审核,筛选出能议、可议、必议的议题,并确定协商的形式、内容、时间、地点、参会人员,安排专人填写市统一印制的协商记录本,避免出现为协商而协商、走过场、协商会议准备不充分等现象。
 
  三、围绕“怎样协商”,抓实协商议事环节,推动社区协商议事规范化
 
  (一)积极探索推行“6+5”议事法。“6”即“六议”:包括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委员“提议”、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审议”、社区协商议事会议“群议”、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合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议”、社区居民“评议”。“5”指召开协商议事会议的五个“环节”,包括“陈述”、“询问”、“讨论”、“协商”、“结论”环节。“6+5”议事法的推行,有效促进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
 
  (二)积极拓展社区协商议事形式。根据议题需要,灵活选择协商议事形式。专门召开的居民协商议事会议,主要包括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房屋拆迁、小区偷盗、高空抛物、环境卫生等重点议题,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同时依托“四会”开展协商,将协商事项纳入会议议题,主要包括社区听证会、社区协调会、社区评议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大多数街道、社区还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建设信息平台等方式收集议题,征集意见建议,推行网上协商。
 
  (三)规范社区协商议事流程。制定《渝中区社区协商流程图》,明确分为协商前、协商中、协商后3个阶段,提出议题、确定议题、准备议事协商会议、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形成协商成果、实施协商成果、反馈实施情况、评议办理结果8个环节,对每个环节的工作事项进行细化。将社区协商工作纳入社区居委会主任专题培训内容,同时建立由10名社会工作专家、10名法律专家、8名心理咨询专家、2名人民调解专家组成的社区协商专家库,加强指导,社区协商议事质量不断提高。
 
  四、围绕“协商后怎么办”,抓实成果实施环节,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一)切实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涉及环境治理、老旧小区管理、矛盾纠纷等问题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予以推进,不断巩固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养老和社区商业6个“10分钟服务圈”建设成果,让居民群众就近能享受到文化、教育、休闲、医疗等公共服务。完成近60个社区组织用房改造升级,完善一站式服务大厅、警务室、议事室、调解室、残疾人康复室、社会工作室等功能。
 
  (二)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每年设立180万元的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和发展经济类、公益服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助类社会组织,目前全区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400余家、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900余家。每年17家自主物业、17家养老服务机构、6家残疾人服务机构、10家稻草援助中心,共承接社区物业、养老、残疾人、社会救助等服务约3000余万元。针对老旧社区无人管理,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成立13家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自主物业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居民自主管理老旧小区全覆盖,受到居民高度好评。
 
  (三)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77个社区分别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作为备案管理的社会组织),设置2名专职社会工作岗位,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0余家,平均每年针对低收入困境家庭、老年人、青少年和残障人士等实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近100个,实现低保、残疾、老年、青少年重点人群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居民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来源: 重庆市渝中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