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
碑林区是十三朝古都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因闻名中外的金石宝库——宋代“碑林”而得名。辖区面积23.3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5.68万人,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05个社区居委会。目前,全区社区“两委”成员856人、社区专职工作者594人,持证社会工作人才363名,注册社区志愿者14.1万人;在区民政局登记的社会组织258家(其中:社会团体27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31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254家。
2023年以来,在碑林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碑林区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五社联动”为基层社区治理重要抓手,紧盯民政服务人群需求,进一步拓展“物质+服务”模式,着力推动“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五社力量”融合多方资源,把群众的“需求清单”作为“服务清单”,通过对群众实际需求侧与服务供给侧的匹配融合,实现了服务主体从“单一政府服务”向“政府救助+服务项目扶助+社工服务+社会资源补充”的多元主体转化,构建了综合高效、温暖有力的群众服务“助联网”,使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社区层面得到了精准化、多样化、专业化的救助帮扶,切实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将碑林区“融救联助”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以“融救联助”为平台,夯实救助配给“支柱”。搭建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全区105个社区建立了“融救联助工作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专业社工1名,做到“有人办事、有场所议事”,通过纵向融合资源、横向联接服务,确保“融救联助”工作落实落地。优化运行机制。纵向上,区、街、社区救助资源融合互补,有序响应、高效衔接。横向上,厘清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需求,实现社会救助领域专业社会组织服务、驻地单位、爱心人士、市场主体帮扶资源有机对接匹配,全面提升救助质效。开展“融救进行时”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发起“融救联助”擂台赛,推动各社区主动发现、主动培育、主动养成,实现了社区层面开展社会救助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以“多元融合”为载体,拓宽救助配给“资源”。强化三级联动,区、街、社区全面摸清辖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资源“底子”,将区域内政府资源,社会组织、驻地单位、爱心人士及其他社会力量统一融合起来,汇聚社会救助“资源池”。在社区层面,全区105个社区均建立完善了融救联助5项清单,即《社会救助政策清单》、《社会组织服务清单》、《驻地单位帮扶清单》、《爱心人士帮扶清单》、《居民生活“百事通”清单》,构建了全面、聚合的社会救助“资源池”。融合政府救助资源。牵头统筹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慈善救助等17个部门的53项专项救助资源,形成覆盖全体低收入群体、体制机制高效顺畅的多元化梯度“大救助”格局。融合社会组织资源。在区级层面,引导西安挚爱家庭服务中心等8家社会组织开展基本服务救助、特困人员健康守护行动、困难群众探访、美居行动、赋能行动、心理救助等服务类救助,在街道、社区层面链接68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服务项目供给,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由专业社工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精准救助方案,确保“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分层明晰、分类准确、多样多元,打出了社会救助服务“组合拳”。融合驻地单位资源。发挥社区党建共建联合会及小区党支部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建立了356家驻社区单位名单,定期会商、明确驻社区单位帮扶内容、帮扶范围、帮扶机制,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定向帮扶430人次。融合爱心人士资源。在社区建立爱心人士、志愿者名录,设立“社区爱心大使”,汇聚辖区450名爱心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帮扶。融合其他社会力量。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在社区建立“日常生活百事通”清单,确保在困难群众遭遇水、电、气、暖等日常生活各类难题时,社区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困难群众链接并获得各类社会资源救助帮扶,使“融救联助”服务体系成为一项让困难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温暖的“民心工程”。
(三)以“实际需求”为牵引,定制救助配给“套餐”。通过“主动发现—细分需求—供需匹配—提供转介—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在社区层面实现了困难群众需求与政府救助、社会力量、市场主体等多方资源的“供需匹配”。双线作战强化“政策找人”,线上依托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平台,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现大数据预警发现、救助困难群众。线下发挥“一横四纵、五线合一”监测预警网络作用,将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的“哨点”前置到1472个小区院落,做到“哨响人到、助到难除”。建立社区“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全区105个社区的740名服务队员“随时备战”,在困难群众遭遇突发疾病、灾害、意外事故等问题时,第一时间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通过建立社区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微心愿”征集、“e救助”平台监测、分类分时走访摸排、电话询访、“一横四纵”监测预警网络监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分类分时探访服务等方式,及时收集困难群众“微心愿”,由社区“融救联助工作室”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进行靶向施策,实现救助配给细致入微、及时高效。先后收集“微心愿”600余项,开展个案服务217人次,小组服务1035人次。强化“物质+服务”多元救助模式,面向全区低保、低收入家庭和社会救助“三级四级信息圈”家庭,采取分类分级方式,提供无偿、低偿政府购买服务。2023年以来,累计为728户困难家庭提供各类服务1.2万人次、9.7万余小时,受到居民群众一致好评。
二、工作成效
(一)推动了社会救助转型升级。通过“融救联助”服务体系,碑林区在社区层面培养了数量多、业务通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推动了社区社会救助由“被动协助”向“主动作为”的转变,通过发挥社区“困难群众规模小、紧急响应速度快、链接服务更灵活、帮扶困难家庭近、面对面服务更温暖”等社区“小、快、灵、亲、暖”的优势,扩大了全程式、陪伴式、“绣花式”救助服务的覆盖面,涌现出了众多融合救助、多元救助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社会救助惠民生、得民心的能力和水平。
(二)实现了困难救助就地解决。通过区、街、社区层面整合、挖掘救助资源,在社区层面以党建引领开展融合救助,针对困难群众因户施策、对症开方,实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解决,提升了社会救助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主动关怀、感受到多元支持、综合救助的温暖,打造了碑林区社会救助领域的“枫桥经验”。
(三)拓宽了社会力量参与渠道。“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强化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有机联动和不断深化,增进了区、街、社区对社会力量、爱心人士、市场主体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链接能力,拓宽了服务类救助的实施主体、覆盖范围,进一步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畅通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渠道和“端口”,实现了社会救助与社会力量的高效相融聚合,扩大了社会救助的群众基础,发展和更新了社会救助的主要功能,加固了困难群众的社会支持系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碑林区将持续强化社区党建引领,聚焦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五社联动”作用、高效聚合“五社”之力,推进“发展型、扶助型、兜底型、救急型、保护型”的“五型救助”模式,实现救助对象精准画像、扩围增效,切实提升“融救联助”的温度、速度、精度,构建党建引领、信息聚合、资源融合、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切实增强辖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