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天塔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中心基础平台作用,加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积极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劳动保障中心已开发就业岗位16858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654人次,全街已有98 %下岗失业人员找到了就业岗位。
一、强化管理,加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街道办事处先后投资 18 万余元,建成500平米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按规范要求分为劳动力资源管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监察与仲裁、失业保险、社会保险续缴、退休人员社会化等7个指导服务区,采取“一站式”的服务方式,设置了信息查询系统、信息发布滚动屏幕等服务设施,使中心充分体现亲和性、实用性、美观性。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规范服务人员行为入手,制定出《天塔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人员考核办法》(简称百分考核),设定了评分细则、AB岗制度、首问责任制等,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民主测评、工作效绩、学习及日常行为规范执行情况三部分内容,建立考核台帐,列入考核档案。工作中,我们本着服务不打折、业务练真功、办事求实效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查找不足,解决问题,使中心布局、工作流程更趋合理化、人性化,关注服务细节,立足群众便捷,确保我们的服务最温馨、笑容最灿烂,工作最贴心。
19个社区因地制宜开辟了25平米以上相对独立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每站设劳动保障协管员2-3名,并为每个社区都配置了统一标识、服务流程图示,印制了服务指南、就业求助卡,制作了5平米的政策宣传栏,在驻街单位的支持下为每个楼栋制作了“宣传园地”,每个工作站配备专线服务电话。社区工作站实行站长负责制,按照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要求,实行目标分解,合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劳动保障协管员工作准则、考核制度、入户走访制度、再就业跟踪服务制度等18项。加强对协管员业务知识培训,细化学习内容,以集体辅导和互学相结合的方式,将政策知识与业务实践反复揣摩,直至熟练掌握,并通过测验检查学习效果,记入个人考核档案。根据岗位职责制定出百分考核标准,为每名协管员建立了工作日志,随时记录和掌握协管员工作业绩,每周填写工作进度表,每季度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没有完成任务的社区提出警告,对月累计2次、季度累计3次及以上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协管员,中心将予以辞退。街道办事处加大街、居两级劳动保障工作的支持力度,配齐配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保证经费到位,按公务员标准严格考核工作人员,在社区建站工作中,一方面加强资源调配整合,增强投入,一方面加强居委会和工作站的协调一致,整合力量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
二、完善措施,努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一)夯实基础,规范运作
为使劳动力资源管理科学、便捷、实用,我们完善了管理软件,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数据库、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库、新生劳动力信息库、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库等,规范了下岗失业人员“九大类”共23项台帐。我们利用4个月的时间,对辖区内25000余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资料详实,内容广泛,使我们全面掌握了全街劳动力资源状况,并将调查内容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我们为每一位下岗失业人员制作了就业状态信息卡,按照楼栋号以一览表的形式一一列出,使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一目了然。中心对就业动态定期进行分析,做出就业指导,使工作有的放矢效果显著。
(二)亲情服务,政策对接
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有三个典型特征,即多元性,来自不同行业,有不同阅历和不同专业技能;多变性,下岗和上岗更换频繁;趋利性,对岗位和报酬要求高。这些特点造成了我们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我们从“三贴”入手开展工作。一是“贴心”,即从感情上与下岗失业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协管员每个月都要深入到下岗失业人员家中,送政策、送服务、送真情。对隐形就业的,采取召开楼栋组长会、走访用工单位,摸清情况。二是“贴实”,即说实话,讲实情,取得他们的信任。政策解释要准确无误,现状分析要贴近实际。我们发放了《再就业政策问答》、《再就业政策指南》,每月各社区举办一次咨询活动,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事必办”。对于“零就业家庭”,实行一对一的特殊帮扶措施,直至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对于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按照他们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采集信息。三是“贴利”,即真正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他们的再就业,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我们将优惠政策涉及的人员范围锁定,使那些不了解政策又需要帮助的人得着了实惠。几年来,共为890人办理了保险缴纳及续缴手续,其中630人通过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条件走上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道路;780人加入了公益性公司,走上了公益性岗位,享受了国家给予的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为123名有创业愿望但在资金方面遇到困难的失业人员办理小额贷款手续;为1273名从事灵活就业的失业人员办理了社保补贴,其中享受给予2/3社保补贴的共有516名,他们当中有21人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28名是单亲家庭且子女在学,467名出自零就业家庭。目前,全街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三)整合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再就业关键在于开发大量的工作岗位。首先我们注重加大用工信息采集力度,扩大信息存储量。为了掌握信息,我们做到“眼勤、腿勤、嘴勤”。一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搜集信息;二是通过走出去,到招聘会、开发区等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地方挖掘信息;三是通过日常接触的居民、驻街单位了解信息。对19个社区工作站,将信息采集工作纳入目标岗位责任制,对工作站负责人和64名协管员实行目标考核,引进竞争机制,每月兑现奖惩。第二,为增强信息的含金量,我们加强筛选,严把质量关。这样既对用工单位负责,也对下岗失业人员负责,提高了工作信誉。11年我们共采集信息1132条,筛选后发布的信息1076条,采用率达到95%以上。对推荐上岗的人员,主动回访,跟踪服务,了解上岗表现和待遇兑现情况,让我们的服务实现“双满意”。目前,我们已与163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接受过我们服务的下岗失业人员有98%以上认为是非常满意的。第三,为促进信息迅速落实,我们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网络的作用,整合利用就业信息、劳动力两个资源。我们将19个社区分编成4个工作组,每个组有一个网头,保障中心利用滚动屏幕随时更新就业信息,同时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网头传播给各社区工作站,各社区搜集的信息也同样通过网络回送,利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让信息资源极大地发挥作用,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搭建载体,形成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工作实践中,我们发觉单凭“找岗位”还不能够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那些无技能、无资本、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再就业的难点。因此,我们不断摸索,以搭建行之有效的载体,逐步使就业援助工作趋于长效化。
(一)发挥市民学校教育基地作用,办培训。天塔街市民学校2003年5月成立,面向普通市民开放式授课,开设20余个专业课程,每年招收学员400余名。作为社区教育基地,我们充分发挥其作用,借势为下岗失业人员开设了免费培训班,包括烹饪、西点、保健、家政、计算机、护理、手工艺品制作等专业,为那些想学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创造了条件。有的下岗女工利用所学的钩编技艺,通过申请的小额贷款创办了自己的手工编织店;有的学习了烹饪课后,在自家开办了“小饭桌”。几年来,通过区劳动局再就业培训基地和街市民学校培训的下岗人员将近千人。
(二)成立“好邻居再就业服务公司”,挖岗位。2005年成立了“好邻居再就业服务公司”,利用公益性公司这一载体,在各社区成立了公益性组织,挖掘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类岗位,开发社区安全保卫、停车场管理、市场管理等公益性岗位,政府出资安置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担任社区卫生协管员。目前,我们已开发就业岗位22类、100余项,我们对下岗失业人员承诺:只要不挑不拣,24小时内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三)借助天塔“好邻居”品牌效应,搞联盟。天塔街“邻居节”以“以德为邻、团结互助、情暖万家、共创文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八届,在地区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已经形成品牌。借助这一品牌,我们以“好邻居”的名义,从2004年开始,每个月举办一次“好邻居献爱心招聘会”,截止目前共举办了90届,邀请驻街的企、事业单位和一直与我们有用工联系的单位到场招聘,通过招聘会安置的下岗失业人员达到50%以上。今年,我们又以“好邻居”为名,成立了“天塔地区好邻居企业之友联谊会”,会员包括所有在本辖区纳税的企业,这一载体也将会极大地丰富社区充分就业的岗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