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金秋时节,平阴县孝直镇丁屯社区,像庄稼丰收一样,今春开工的新型农村社区即将封顶竣工,一座座宏伟的高楼令人羡慕。从2009年开始,丁屯社区立足当地实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走出了一条得民心、顺民意、一切由民做主的社区建设路子。
21座双层别墅比肩而立,9栋多层住宅楼拔地而起,随后还有更多的塔吊和在建住宅楼蓄势待起。“丁屯社区就像一座新城”,外地人来到这里参观后,除了发出由衷的赞叹,更关注其良好的产业支撑、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一套几上几下、由民做主的运作模式。
“三个不用慌”稳定民心社区建设迅速破题
农民想要什么样的新农村或新型农民社区,是全国各地基层干部普遍思索的问题。近几年来,孝直镇汇东片区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区内的菜农实实在在地发了财,但是村庄环境没有大的改观,不仅多年未规划新的宅基地,而且一到雨天就会发生内涝,严重时雨水还向家里倒灌,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国家发出建设新农村、新社区的号召后,平阴县的干部认为,要把上级的好政策变成当地农民的实惠,急不得更慢不得,需要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工作措施和办法。2009年初,平阴县决定在孝直镇汇东片区建设可居住5000多人的丁屯社区,把丁屯、盛屯、夏庄、江庄、柳滩、白庄等6个村整合到一起。为了打消村民的恐慌心理,他们提出了“三个不用慌”:一家人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量好了再迁;钱不够的不用慌,可以帮助联系银行贷款,也可以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这“三个不用慌”切实稳住了村民的心。
但是,“不用慌”不代表“一直等”。从2009年起,孝直镇政府多次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反复开会讨论,统一思想认识,民主推选产生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户户有记名表决,形成了实施方案。如今丁屯社区已完成三期建设工程,建筑面积达4.54万平方米,489户农民告别土屋、住上新楼房。
蔬菜产业提供经济支撑新社区反哺产业发展
去年,丁屯村农民董加旺就搬进了社区建设的第一批新楼房。他说,上下两层、共216平方米足够他们一家三口居住了,以后娶儿媳妇也没问题。
董加旺原本有3.5亩地,后来又承包了2亩,多年来坚持马铃薯—玉米—大白菜“三作三收”种植模式,近几年平均每亩地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有时能达到八九千元。这套房子的总造价在11万元左右,不过是他不到3年的收入而已。
在丁屯社区及周边农村,像董加旺这样坚持“三作三收”的种植规模达5万亩,承包几十亩、几百亩地的种菜大户也不在少数。几乎在每一批新楼房开工时,村民往往都采取一次性付清全款的方式购房。
正因为蔬菜产业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他们十分注重让社区建设反哺蔬菜产业发展。多年来,在丁屯社区南邻的宋白路自发形成了一个蔬菜马路市场,虽然交易方便,但也带来交通不便、污染环境等问题。当地政府和村民把蔬菜交易引入社区,设计出“一户三体”模式,一楼为储菜库房,门前有宽达20米的马路,白天开门交易,夜晚闭门存菜,二至四楼为居住单元,配套有小型污水处理厂、多功能社区政务中心等设施,引导蔬菜产业向纵深发展。平阴县还积极对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两房建设”等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争取建设企业先期垫资,利用各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支部+合作社”管理推行社区代表联席会制度
为了把丁屯等6个村合并成一个社区,在建设之初他们就通过宗族谱系发现,丁屯、盛屯一带的董家、展家本是两大家族,虽然经过历史性分离后形成现在的 21个村,但是董、展两家仍然占绝大多数,这种具有家族背景、同根同源的村庄最便于整合。
不过要把6个村5311人整合到一起也非易事。孝直镇采取的办法是,推动管理向社区集中,转变基层管理方式。在保持现有村管理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推行“支部+合作社”管理方式,在社区设立党总支,与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办事处进行职能整合,把党支部建立在行政村、协会和产业链上,把党员、能人聚集在协会和产业链上。丁屯村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合作社,成为社区管理、产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将原来村委会的经济职能剥离,使村委会真正成为村民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在建立党总支的过程中,他们创造性地采取“公推直选”党总支书记的办法,通过公推竞选演讲大会推举候选人,然后由社区全体党员无记名投票确定党总支书记最终人选。
成立党总支后的丁屯社区不搞一言堂,而是在原村民代表的基础上推选群众威望高、热心公益事业的代表组成社区代表联席会,共同商讨、决定社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凡是涉及面广、较为重大的问题,如社区规划、户型设计、旧房评估方法、新房分配方案等,均由全体村民表决。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