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区街社区社会管理
福州探索“135”党建模式带动社区管理创新

福州市近年来探索以强化社区党组织一个核心,建好社区工作者、党员和志愿者3支队伍,以“美在社区、爱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5项要求的“135”城市社区党建模式,推进党建工作区域化,带动了社区管理创新。

“135”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福州“135”模式发端于中心城区鼓楼区,区委书记林飞介绍说,近年来,面临新一轮快速城市化进程、社会组织机构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挑战,社区管理遇到了不少问题。

“我们根据社区自治特点,从机构谁来协调,工作开展依靠谁等做强社区功能的具体问题出发,探索出‘135’党建工作新模式。”林飞说,新模式推广一年多来,有力地推进了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

组织架构由“小共建”向“大覆盖”转变。位于市中心的军门社区辖区虽小,却聚集了一大批省直、市直的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等。社区党委书记林丹说,按照“135”模式,社区建立了一个党委、5个小区党支部和12个楼栋党小组的“小三级核心网络”;与辖区福建省移动、省疾控中心等5个单位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试点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构筑起多层次、大覆盖的区域化组织体系,社区党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大大增强。截至目前,鼓楼区已建立社区党委(党总支)78个、小区党支部197个、楼栋党小组512个。

资源整合由“内循环”向“外循环”转变。庆城社区党总支与辖区15家单位签订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协议书,整合单位资源,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阅览室、篮球场等活动场所17处。

党员管理由“分散式”向“集约式”转变。福州市将各社区党员划分为离退休党员、“两新”组织党员、在职党员等类型,实施分类管理,组织他们担任“政策宣传员、民意调查员、纠纷调解员”等“义务十大员”,广泛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党员为社区作贡献”主题活动,在服务发展、服务居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激活城市“细胞” 带动管理创新

福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认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目标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管理社会的能力。实践表明,“135”模式激活了转型期的城市“细胞”,为社区管理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和培育人才队伍。

鼓楼区全面推行“135”以来,303个无物业管理小区环境卫生得到全面整治,为居民营造宜居环境;建成的3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低保户和低收入的孤寡老人免费提供陪同购物、就医等服务;社区开办的“4点钟学校”,解决孩子在父母下班前托管问题;成立读报会、腰鼓队、合唱团等160多个民间文艺文体队伍;推动“律师进社区”,辖内56个律师事务所与78个社区签订服务协议,全区“平安社区”创建率达100%。

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前提下,福州市全面推行居民会议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居民事务监督小组为监督层的“三层自治体系”,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小区业主、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社区办事公开制度,确保了社区居民的自治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

福州市还以职业化为方向,建立完善绩效管理、培训提高、激励保障等机制,为社区干部解决后顾之忧。2007年以来,鼓楼区实施了“一社区一大学生”计划,“社区工作者——社区书记——事业编制社区书记——街道副职”的社区人才培养链计划。

重心下移构建“小政府、大社会”

专家认为,“135”党建探索给人的启示是,首先,实现社区和谐应当更好地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逐步实现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契合,全面提升党在基层组织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

其次,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改进设置方式、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有效解决当前一些领域的党组织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党员管理服务的覆盖面不广、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不够理想等问题,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专家还指出,东部沿海地区社区发育较成熟,社区已成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诉求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治理格局成为可能。适应这些变化要求,执政党的工作重心应向城市社区下移,探寻一条党建带动社区管理的新路径。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