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城区
[上海]鼓励老人实现第二人生 “老伙伴计划”让老人更幸福
    "家里冷冷清清,一个人呆着总习惯想以前;来到日托所,每日活动多得来不及排,还交了不少新朋友,大家都忙着想现在呢!"下午2时,午睡醒来的84岁老人陈国柱,坐在洋泾街道老年生活馆二楼的休息室,与老伙伴们聊着天,"退休后脱节的生活,又在这里重新接续起来。"

  退休后的人生怎么办?曾是困扰陈国柱在内不少上海老人的一道难题。作为全国第一个老龄化的城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348万,占总人口的24.5%。"上海的现代化,是伴随着老龄化同步进行的。"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说,要真正打造"老年宜居"城市,在制定为老政策时,既要从老人的需求出发,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老人,也要通过政策,鼓励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开启"第二人生"。

  每天早上走一站路,9时许抵达洋泾街道老年生活馆,陈国柱一路打着招呼走上二楼,在每日活动排片表上记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打桥牌、唱唱歌,都是来了之后培养起来的爱好。"中午时分,到一楼的品味屋吃完荤素搭配的午餐,读会儿书,睡个午觉,下午或听个讲座、或打会牌,用完晚餐,再慢慢走回家,"用你们小青年的话说,我的生活我做主,一天下来不意气。"

  晚年生活有去处、有事干、有友交。遍布上海各个街道的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和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老人的功能正逐步由单一走向综合。吕老先生每天11时都会准时来到三和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除了用餐,也是碰碰老朋友,前不久我们计划外出走走,大家各自分工。"正如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负责人所言,助餐点,不是简单吃得干净安全、营养到位、价廉物美,通过这样一个社会平台,希望让老年人之间"吃出"关系来,增加自己的社交圈,"我们的初衷还是鼓励老年人出来吃饭,这样不仅有机会融入社会,也避免退休后被边缘化。"

  正是基于"接续老人社会关系"的理念,在去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中,上海新增了"老伙伴计划"和适老性改造项目。

  "老伙伴计划",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的"爱心结对",但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副处长曾群强调,计划更看重的是老人社会关系的重构,"通过计划,由社区老人当中的活跃分子带动足不出户、甚至封闭在家的老人走出家门,参与活动,由专业社工教会他们正视接受老去的事实,学会健康、科学养老。"

  而另一项适老性改造,也并非简单的房屋修葺。杨浦区民政局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区老年志愿者协会,为此设计了厚厚一叠改造流程,谁来装修、谁来评估、如何公示,乃至装修期间老人暂住哪里等等都囊括其中。"让老人看得明白,也为了动员起社区更多力量。"戚时英在自家淋浴间改造过程中认识了监理志愿者、装潢设计师,他们的精心之作也让她第一次在家中洗上了淋浴,"房间改造好了,还让我认识了社区里的热心肠。"

  马伊里表示,为老公共政策,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在不断探索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和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政策引导,激发老年人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健康、科学、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来源:解放日报